第三百六十一章 幕后之因!夏日里的惊雷!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反之,要是哪个地方官员把外巡御史伺候得舒舒服服的,等御史回朝复命时,若对他给出“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办实事,对朝廷和陛下忠心耿耿,是难得的好官”这样的评价,那被评价的官员,必定会得到提拔升迁。
    大明朝廷历来规矩,都是外巡御史给官员的评价,远比地方官员顶头上司的评价更有分量!
    可以说,在京城的都察院里呆着,那御史便只是御史。
    一名不起眼的言官罢了。
    外放出了京,那就是“钦差大臣”!
    掌握被巡官员的生杀予夺大权。
    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前来巡视的御史,可谓是费尽心机。
    那股子殷勤劲儿,比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孝顺”得多。
    尽管老朱大力推行惩治贪污受贿,手段雷厉风行,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只有事后的惩罚措施,老朱惩治贪污受贿的实际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
    老朱治国时期的官场腐败,一点都不少。
    更何况,很多时候,官场上的事情,远远不是简单的“贪污受贿”四个字,就能概括全部的。
    官场上的利益交织非常复杂。
    更多的时候,官员们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行走在“灰色”地带。
    不是一昧贪财好色的贪官污吏,却也未必是毫无私心,清正廉明的好官。
    好坏掺半,半灰不白——这才是绝大多数官员的现状。
    正是因为御史外巡有着巨大的利益,乃是众人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都察院的御史们,若要争取到外巡的机会,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竞争无比激烈。
    每一个人都在暗中使尽浑身解数。
    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而且,朝廷在遴选御史外巡时,往往倾向于挑选那些此前有过外巡经验的御史,而非毫无外巡经历的“新手”。
    往后若要从御史中选拔官员外任,同样也是优先考虑有外巡经验的御史。
    毕竟,长期在都察院里闭门造车,仅精通“上奏弹劾”一事,对于其他实务皆不过是纸上谈兵,朝廷也不放心让这样的人去当官。
    唯有先积累了外巡经验,再去担任其他的官职,方能水到渠成。
    朝廷选官,向来遵循一定的成例。
    除非能被陛下看中,打破规矩,破格提拔重用,否则,诸多流程,根本无法避免。
    故而,第一次外巡,对御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至可以说,这直接关乎葛松一辈子的前程。
    一旦错过此次机会,下次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说不定,他就只能在都察院庸碌蹉跎一生了。
    虽然所有的事情,都是“中间人”传话,他并未见过那位“大人物”。
    但那名“中间人”绝对可靠,因此,葛松对此事深信不疑。
    经过再三思索,葛松终于咬咬牙,下定决心,准备放手一搏。
    其实,葛松内心是支持那些书生的,对他们的遭遇也满怀同情。
    然而,在自己的前程面前,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己心中的想法,真的重要吗?
    根本不重要!
    葛松也能猜到,那位“大人物”只所以挑中自己,而不是其他的御史,多半就是因为自己的贫苦出身。
    尽管督察院御史数量众多,但出身像他这么穷的还真没有。
    其他官员的家中,大多有数百亩乃至上千亩的良田。
    站出来带头反对新税制,难免有利益相关,为自己说话的嫌疑。
    而将他这个“穷官”推到前台,则显得理直气壮,毫无私心,纯粹是为国家计,为社稷计,为天下百姓计!
    这也是正是葛松的“特殊价值”。
    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于是,便有了今日在都察院大堂上,他以书生的信件诽谤朝廷,诋毁圣誉为借口,大发雷霆的这一幕。
    让葛松始料未及的是,眼瞅着事情就要大功告成,都察院的众多御史,在他的煽动之下,都准备联名上奏了,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左都御史杨士奇来了!
    说起来,葛松也真是运气欠佳。
    杨士奇自被提拔为政务大臣后,虽说仍兼任着左都御史一职,但实际上已极少踏足都察院。
    毕竟,政务处政务繁多,身为政务大臣,杨士奇哪还有时间来都察院!
    何况,都察院只负责监察百官,并不处理政务,真有什么事,直接去找他就是了,也不会因时间拖延而受任何影响。
    杨士奇自然也用不着一定要来都察院。
    可今天,不知怎的,偏偏就来了,还直接压下了他那封信,压下了那件事。
    眼见自己精心谋划的一切化为泡影,外放之事恐怕也要成空,葛松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