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杨士奇听罢,嘴唇动了动,似欲再劝,却终究选择了沉默,低下头去。
“此事倒也并非全无办法。”姚广孝捻了捻颔下长须,沉吟片刻后开口:“若陛下执意如此,不妨先悄然安排,将太祖皇帝接出宫去,隐于民间。”
“太祖皇帝若欲游历何处,或者似从前那般,前往申城,再或是其他地方居住,皆随他心意,纵有些许流言蜚语,亦不足为患。”
“太祖皇帝既能在内宫隐居多年,改换行藏,藏身他处,想来也无甚不同。”
朱允熥垂首沉思,指尖轻轻叩击着龙案,似在权衡利弊。
“若实在别无他法,暂且如此也未尝不可。”
“皇爷爷久困宫墙之内,能踏足外间,赏山水之胜,观民间百态,心情或能舒畅几分,对身体亦有益处。”
朱允熥语气一转,带着一丝期冀:“然朕仍盼能寻一妥当之策,向天下昭告皇爷爷‘起死回生’之事,让他老人家无需遮掩身份,堂皇行走于世间,重沐日月之光,享应得之尊荣。”
话音落下,殿内霎时陷入一片沉寂。
良久,杨荣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谨慎:“太祖皇帝断无‘死而复生’之理,否则,朝廷如何向天下黎民交代?除非……”
他说到这里,却突然停住不言。
朱允熥心头一紧,急切追问:“除非什么?杨卿有话不妨直言!”
杨荣轻轻摇了摇头,叹道:“陛下恕罪,臣只是一时妄念,实乃异想天开,不足挂齿。”
“你素来稳重,今日何故吞吐其辞?”朱允熥眉头微蹙,语气中夹杂着几分不悦:“朕命你直言,莫要试探朕的耐心!”
杨荣脸上浮现一抹无奈的苦笑,拱手道:“陛下容禀。”
“臣只是想起,自陛下倡导科学之道以来,诸多前所未有之发明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
“便是医学一道,进步亦极为显著。”
“不少昔日束手无策的顽疾,如今已多有妙手回春之法。”
“臣曾听闻,京师大学医学院的医师提出了一种‘血液循环’的学说,颇为新奇。”
“他们还在尝试以特制的针管,将药液直接注入猴子的体内,而无须猴子口服。”
“据说,若此法可行,即便病人无法吞咽荡药,亦能通过此途施救。”
“臣还听说,这法子乃是陛下亲自告诉他们的,命医学院大胆尝试。”
“臣因此揣测,若医学院的医术日臻精妙,未尝不能研制出某种灵药,令人沉疴尽去,甚至……”
他声音渐低,似有些自嘲地摇了摇头:“唉,臣真是痴人说梦。”
“自古以来,药石难医命数,佛法只渡有缘,怎可能真有起死回生之术?”
朱允熥听他说完,眼中却骤然闪过一道光芒,神情陡然振奋,忙问道:“医学院那边,往猴子体内注入药液,可有成效?”
他的语气中透着难以掩饰的期待,似是抓住了某种渺茫的希望。
其实,这法子最初确是朱允熥提出的。
毕竟,打针输液,是后世最普遍的疗法,他知道这条发展路线,当然会告诉医生。
不过,朱允熥当时仅是抛出一个设想,供医学院参考,之后便未再深究。
此刻听杨荣提起,他才猛然忆起此事,心头不由得泛起一丝激动。
杨荣微微一怔,似未料到陛下如此重视,忙答道:“陛下,臣闲暇时曾翻阅过几卷《医学》刊物。”
“据里面所述,医学院以药液注入猴子体内,确有奇效,有些猴子的病症得以痊愈,堪称神迹。”
“然而,亦有不少猴子因此丧命,未能挺过实验。”
“至于成败之因,医学院的医师仍在苦苦探究,尚未得出定论。”
杨荣说到此处,语气中带着几分唏嘘。
朱允熥微微颔首,目光沉静中透着一丝深思。
这样的进展也在情理之中。
纵观历史,人类探索针管注射疗疾之术,耗费数百年光阴,历经坎坷,方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臻于成熟。
过往的岁月里,有大量时光因盲目摸索而虚掷。
如今,有他指点迷津,医学院得以少走弯路,集举国之力兴建的学术殿堂,更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
然而,即便如此,短时间内欲臻至完善,仍是痴人说梦。
更何况,连适配注射的药物尚未问世,除却汤药,怕也只有干净的盐水可堪一用。
细细想来,当下医学的突飞猛进,归根结底源于三方面的革新。
其一是人体解剖学的深入钻研。
以前传统医学对此多有忽视,反倒是仵作验尸时对人体构造了然于胸,技艺精湛。
奈何仵作与医者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彼此难通有无。
直至“科学”理念融入医学,方打破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