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改革之法!用人之道!编书与质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目。
    “这般做法,虽说能使田地价格降低,可一旦低到某个程度,那些地主们无论如何都不愿抛售了。”
    “还有一个法子。”解缙很快又提出了新的建议:“草民对银行之事,也算略知一二。”
    “陛下可下令让大明银行开出承兑支票,购买田地所需的款项,由大明银行承兑,但兑付时间可设定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期间由银行支付利息。”
    “到期之后,还可鼓励地主们将钱款继续存于银行,朝廷一样给付利息。如此一来,朝廷所需付出的款项,便能分作数十年,逐步付清。”
    银行自成立已有数年,士大夫们在这期间,也逐渐对其运转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解缙平日里便对这些新鲜事物颇为关注,对此自然也有一番研究。
    分期承兑?
    朱允熥听闻此言,心中不禁一动。
    不得不承认,这乍一听,确实像是个可行的法子。
    但他仅仅思索了片刻,很快便在心中予以了否定。
    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归根结底,还是流动性的问题。
    分期承兑,终究还是需要承兑。
    即便大明银行财力雄厚,勉强能够承担,可一旦投放如此巨量的货币到市面上,后果仍是无法想象的。
    至少,这样做就意味着未来十几年间,大明的印钞机将马不停蹄地飞速运转。
    持续十几年的“大放水”!
    而朝廷在这期间,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缩紧调控。
    由此引发的经济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稍有不慎,便可能将整个大明的经济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不过,解缙能想到这般主意,也算是相当难得了。
    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可不是很容易理解的。
    特别是对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
    朱颔首道:“解缙,你能想到这一层,着实不易,朕心甚慰。”
    “不过,此事朕已有成算。”
    “你方才所言极是,你的使命,便是在舆论场上掀起风浪,树立新学的权威,为后续新政的推行筑牢根基。”
    “朕记得,你当年曾向皇爷爷上书,恳请编修一部类书。将经史子集这些传统典籍,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诸般学问,尽数汇编成一部皇皇巨著,以此彰显我大明国威,福泽后世万代。”
    “皇爷爷对你的提议颇为赏识,然而因诸多缘由,最终未能下旨开启编书之举。”
    话锋一转,朱允熥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朕今日决意要编成此书。”
    “其一,将天下书籍汇聚一处,传承华夏数千年积攒的智慧结晶与灿烂文明,不让往昔的知识瑰宝散佚失传。”
    “其二,借编书的契机,让科学知识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其三,通过编书,正本清源,为新学正名,为新政的顺利铺展扫平障碍。”
    他微微顿了顿,加重语气道:“此事干系重大,关乎文明传承,更关乎社稷兴衰。”
    朱允熥上下打量着解缙,眼神中带着期许,道:“世人皆传你解缙自幼便饱读诗书,腹中经纶无数,学富五车。朕有意委派你主持这部巨著的编纂工作,你可愿担此重任,不负朕望?”
    经过适才对解缙细致入微的观察,朱允熥心中极为笃定,解缙此人,绝非为官的合适人选。
    政治,本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斗争诚然关键,然而斗争的终极目标,绝非是将敌手彻底击垮,更为重要的,是在斗争的过程中广纳盟友,团结更多的力量。
    但解缙性情刚直,全无圆滑变通之态,且骨子里透着一股恃才傲物的劲儿,甚至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
    若委以他实际操办政事的重任,结果必然是搅得一团糟。
    可要是让他在一旁出谋划策,择取其中合理建议予以采纳,那他的聪明才智倒也算有了施展之处。
    说白了,解缙这类人,堪称理论领域的巨人,却在实际办事上存在极大短板。
    不过,用人之道,犹如弈棋。
    高明的棋手能够让每一枚棋子都精准发挥其独特效用,而不会奢望某一枚棋子能具备无所不能的本领。
    让解缙投身编书之事,使其借此汲取更为广博的知识,以待日后咨询备用,无疑是再适宜不过的安排。
    往后若需查询各类知识,解缙便宛如一个“行走的书库”,或者说是一台随时待命的“知识搜索引擎”。
    朱允熥可以借此搜寻到自己所需的知识。
    再者,编书一职,需对书中内容撰写评语,这恰好为树立“新学”提供了绝佳契机。
    而在理论层面展开争辩,又是解缙的拿手好戏。
    故而,虽不适合官场仕途的解缙,却与“编书官”这一职位高度契合,还可兼与那些旧势力展开唇枪舌剑的较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