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工程!大明的稀奇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加以完善。
    有杨荣记录,又省了自己亲自动手写的麻烦。
    讲了一阵之后,朱允熥伸了一个懒腰,道:“今日便先说到这里吧。”
    “你得空的时候,将本宫讲的内容好好归纳整理一下。”
    杨荣连忙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是!”
    朱允熥挥了挥手,杨荣便退了下去。
    十七岁时,他被选入府学读书,而今也不过二十岁。
    本来也没机会这么快来国子监读书。
    去年冬天,太孙殿下在国子监讲科学,轰动天下,自那之后,各级府学,州学,县学,都刮起了科学之风。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改革,更是促使不少学子干脆离开了国子监。
    与此同时,因为朝廷国库充盈,教育拨款充足,国子监招收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
    要招更多的学员,自然会从下面补充。
    就这样,杨荣得以提前几年进入国子监。
    时代的一粒灰,压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反过来说,时代的大风吹起时,同样也会将很多人送上天空。
    让他们的命运轨迹,从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朱允熥的一次讲课,大明刮起了新的大风,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不知有多少人站在了风口上,借风上青云。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时代无情抛下。
    杨荣没有想到的是,刚入国子监没多久,就会被夏原吉赏识。
    更没有想到,遭到举荐后,太孙殿下竟然会将自己留在身边。
    在太孙殿下这里听到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完全颠覆了杨荣自小到大的认知。
    从前在《大明日报》上看到太孙殿下的种种事迹,虽对此等天才人物有几分敬佩向往,却又觉得报纸所言不能尽信。
    杨荣深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清楚日报上所记所载,多有美化之处。
    如今真正到了太孙殿下身旁听命办事,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大错特错了。
    《大明日报》的宣传,确实不能尽信。
    因为报纸上仅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虽然将太孙殿下在某些方面吹得神乎其神,却说得并不详尽。
    太孙殿下的知识之广博,所见之高瞻,远不是区区报纸记载所能言尽的。
    自己虽自幼读书,但在太孙殿下面前,却宛如毫无见识的稚子。
    故而,杨荣再不轻易发表任何见解,只是将太孙殿下所说的话,都牢牢记在心头,时常反复琢磨,疯狂汲取着知识。
    ……
    朱允熥望向杨荣远处的背影,轻轻点头。
    不愧是历史上能走到辅臣之位的人物,年龄比杨士奇还小了好几岁,不过才二十岁的年轻人,便有如此沉稳的性子,委实难得。
    更重要的是,人非常聪明。
    他讲经济学其实讲得残缺不全,有些知识甚至是似是而非。
    若是换一个普通人,多半会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是不知所云。
    但杨荣却能举一反三,从他的每一句话里揣磨出很多有用的知识。
    有些错误之处,也能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自己修正。
    这就是真正的天才了!
    朱允熥心中想着,很快将心神收回,拿起桌面上放着的《每日简报》又看了看,目光不由得微微眯了起来。
    各地粮仓的兴建,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进度最快的,当然是金陵城,毕竟,制造局就在这里。
    其他的如苏州,扬州,嘉兴,松江等繁华之地,建设得也一点都不慢。
    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就大明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粮仓建好了,接下来,收天下粮食的重头戏,就该登场了。
    ……
    “大明粮食署正式成立,从即日起,全国各地粮仓,皆由粮食署直管。”
    金陵城的一间茶坊内,一名青衫男子正一边喝茶,一边拿着《大明日报》翻阅。
    此时的茶坊,人声鼎沸,生意兴隆。
    “你们说,这朝廷成立大明粮食署是什么意思啊?”青衫男子问旁边的人。
    “你没看那报纸上面说吗?朝廷要给各地的官府减轻工作任务,以后这存储粮食的任务,便由粮食署直属管理。”
    “和大明银行一样,各粮仓的仓吏皆由粮食署直接委派,与地方官府衙门再无瓜葛。”
    有人拍桌道:“好啊,由粮食署直辖好。”
    “以前那些地方官吏,打着‘雀鼠耗’的名义,可没有少从中捞取油水。”
    “而今,他们再也捞不到钱财了。”
    老朱虽然铁腕反腐,杀了许多贪官污吏,但一直没有收到他所想要的结果。
    就是因为许多事情,到了执行层面,不得不留下很大的权力空间。
    比如说,粮仓的‘雀鼠耗’,便是其中之一。
    ‘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