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也得承认不如他。”
    “但真正的考验,并非是他如何顺利推行自己制定的政策,而是当逆风来袭,陷入困境时,他要如何破局。”
    “咱当年也是在无数次挫折中摸爬滚打,吃过不少亏,要不然也不会弄出空印案、郭恒案,还让胡惟庸那厮坐大,险些酿成大祸。”
    “这世上,最难捉摸、最难掌控的,始终是人心啊。”
    “倘若他这次能像从前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便稳住朝局,顺利推行新学新政,不引发丝毫动荡,那咱是真的服他了。”
    ……
    皇宫,御书房。
    朱允熥拿笔写着即将推行的各项国策。
    权力斗争,无疑是政治舞台上永恒跃动的旋律。
    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扫除前行阻碍的手段罢了。
    真正令他心心念念的,是顺利地将自己心中那一套治国之策,推行至整个大明。
    对于大明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朱允熥已反复思忖,斟酌了无数个日夜。
    他也多次深入民间,对大明社会的里里外外,展开了极为详尽细致的调查了解。
    治国之策万不可太过理想化,一旦脱离实际,便如无根之萍,无法落地生根,真正执行下去。
    如今,他的心中已然渐渐勾勒出一个相对完备,周全的方案。
    倘若真如之前在女真三部那般,在大明境内将所有地主豪绅的土地一股脑儿全部没收,而后再平分给每一个人,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若采取巧妙的手段,逐步将地主豪绅手中的土地收回朝廷,迫使他们转型成为资本家,这却是一件极有可能实现的事情。
    资本家,尽管在后世被无数人诟病、斥责为剥削者,可相较于封建地主,他们依然要先进得多,文明得多。
    一旦资本市场繁荣昌盛起来,大明必将迎来一个更为迅猛、飞速的发展阶段,将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远远地抛在身后,亦非难事。
    以繁荣昌盛的大明为基石,坐拥整个蓝星的资源与市场,到那时,即便是大明最底层的无产者,也能过上相对富足,优渥的生活。
    更为关键的是,如此一来,便能够将改革所面临的阻力,降至最低。
    当大批的乡绅地主成功转化为资本家,他们便不再是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反而会成为推动改革前行的强大助力。
    这不仅能将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控制在最小范围,更是朱允熥改革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否则,即便他贵为皇帝,若贸然与全天下的官僚和豪绅为敌,想要取得成功,也比登天还难。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能用武力强行压迫,官僚阶层也大可采用出工不出力的法子,凭借各种推诿、拖沓的手段,将改革之事搅得一团糟,使之功亏一篑。
    更何况,大明当下整体的社会风气极为保守。
    而改革,往往伴随着混乱以及全新的社会风气,这势必会让众多人陷入思想的泥沼,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军队。
    毕竟,军队中的将领与士兵,同样也是人,同样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
    唯有将那些豪绅,循序渐进地转化为资本家,朱允熥才能拥有一批志同道合的自己人,才能团结更多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大明社会的转型。
    以此为基点,再结合自己前世知识所赋予的超前眼光,朱允熥满怀信心的挥笔书写着接下来的改革计划。
    科举制度的革新之类的举措,同样也是他宏大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写着,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紧接着,有太监禀报道:“陛下,政务大臣詹徽、王佐求见,称有急事上奏。”
    急事上奏?
    朱允熥闻言,几乎不假思索,当即开口道:“宣!”。
    很快,詹徽与王佐二人走进书房。
    见礼之后,王佐双手高高举起手中的科举试题,道:“陛下,臣刚刚得到消息,今年的科举竟然泄题了!”
    泄题?
    朱允熥听闻此语,猛地一下站起身来,疾步向前,伸手从王佐手中接过科举试题。
    今年,乃是大明推行新科举制度的首个年头。
    朱允熥对这全新的科举体系寄予厚望。
    当“科举泄题”这一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入耳中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
    新科举制度的设计方案,皆是出自他之手。
    自认为已做到万无一失,本不该出现泄题这般严重的纰漏。
    除非是一个系统自上而下、从内到外,都腐朽到了极致,所有既定的程序与监督机制全部沦为徒有其表,毫无作用的空壳,那一切便另当别论了。
    正因心中有这些想法,故而,初一听闻科举泄题之事,朱允熥的第一反应便是,此前所设的隔离防范措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