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绝对是头号嫌疑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时委员会成立,代号“织梦者”。他们的任务是设计一套“跨物种叙事框架”,以非线性、多感官的方式讲述“人类为何存在”。
    林昊担任总导演。
    第一幕定名为《火》,取材自世界各地人类使用火焰的影像:非洲部落的篝火星舞、西伯利亚萨满跳神时的火坛、巴黎街头艺人用喷火表演哀悼战争逝者、日本除夕夜民众点燃迎春火把……所有画面统一调成黑白,唯独火焰保留赤红色,象征生命最初的觉醒。
    第二幕《声》,则完全摒弃图像,仅靠声音构建世界。包括婴儿第一声啼哭、地震前地壳低频震动、图书馆翻书页的沙沙声、母亲哄睡时哼唱的不成调旋律……听众需闭眼聆听,用想象力重建画面。
    第三幕最为大胆:《静》。
    长达十分钟的纯黑画面,配以近乎无声的背景??实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人类脑波集体共振模拟音”。这是王璐带领团队分析数万名志愿者冥想状态下的EEG数据后合成的音频,据说接近“群体意识底层频率”。
    “这不是艺术。”王璐在内部会议上说,“这是尝试让另一种智慧体体验我们的‘内在宇宙’。”
    当三幕短片整合完毕,封装进“回声号”年度传输包时,全球已有超过两百个采集点加入“地球心跳年典”。甚至连南极科考站的企鹅叫声、太平洋深处热泉口的地质脉动,都被纳入其中。
    发射前夕,林昊独自登上珠峰大本营附近一座孤立山峰。这里海拔近六千米,空气稀薄,每走一步都像在对抗整个世界的重量。他带了一台老式胶片摄影机,镜头盖上刻着一行小字:“给未来的观众”。
    他对着镜头讲话,语气平静如日常对话。
    “我知道你看不见我,也可能听不懂我说什么。但我想让你知道,这个星球上有种生物,明明脆弱得一阵风就能吹倒,却始终坚持发出声音。我们唱歌,不是因为确定有人会听;我们画画,不是为了留下名字;我们一代代传下故事,哪怕明知终将遗忘……因为我们相信,某个地方,某个时刻,会有一个灵魂突然停下,说:‘我懂了。’”
    他按下停止键,取出胶卷,放进特制铅盒。
    下山途中,他接到艾琳的消息:“晶体星方向刚传来一段新信号。这次……是文字。”
    不是图像,不是声音,是**文字**。
    确切地说,是一种由几何光纹组成的表意符号系统,初步破译显示,其核心句式结构竟与地球上某些古老象形文字惊人相似。更令人震撼的是,第一个成功解码的短语是:
    **“你在吗?”**
    不是“我们收到了信息”,也不是“请重复”,而是最朴素、最原始的呼唤??**你在吗?**
    那一刻,林昊站在雪地中,泪流满面。
    他想起小时候父母离异,他常在夜里躲在衣柜里用手电筒照书,生怕黑暗吞掉自己。他曾无数次默默问:“有没有谁也在这样看着同一片夜空?有没有谁也会害怕?”
    现在,四光年外的生命,用尽千年演化出的智慧,终于学会了问出同一句话。
    他颤抖着手回复:“我在。我一直都在。”
    消息发送后,他瘫坐在雪地上,任寒风刮过脸颊。许久,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口哨??那是阿普朵玛送他的临别礼物,用兽骨制成,能吹出傈僳族最古老的召唤调。
    他深吸一口气,吹响了第一个音符。
    清亮的哨声刺破寂静,回荡在群山之间。几只雪鸽从崖壁飞起,翅膀拍打着晨光。
    而在遥远的太空,“回声号”接收到这段音频后,立即启动应急协议。因其频率中含有独特的生物谐波特征,系统判定为“高优先级情感信号”,自动插入下一波传输序列。
    日内瓦控制中心内,王璐盯着屏幕,忽然发现晶体星传来的信号模式发生了变化。原本规律的脉冲节奏被打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规则波动,类似于人类情绪激动时的心电图。
    “他们在……回应哨声。”她喃喃道,“他们正在模仿它的频率。”
    技术人员紧急建模,将外来信号转化为可视波形。当图形展开时,全场鸦雀无声。
    那是一段旋律。
    虽然扭曲、断续,如同初学者笨拙地拨动琴弦,但它确实遵循了傈僳族传统音阶,且主音落在与中国口哨相同的基频上。
    更不可思议的是,结尾处有一个微弱的上滑音??那是阿普朵玛教林昊时强调的“留尾韵”,代表“尚未结束,仍在等待”。
    “他们学会了。”王璐哽咽,“他们真的学会了。”
    几个月后,林昊重返云南山村,探望阿普朵玛老人。可当他抵达时,得知老人已在一个月前去世。村民们说,临终前最后一晚,他还坚持奏完《归途》,然后笑着说:“祖先来接我了。”
    林昊跪在火塘边,将一卷录音带投入火焰。那是老人所有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