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又令女工营连夜赶制“纸甲雷”??薄纸裹硝石,藏于陶罐,投掷即爆,声如霹雳。叛军从未见过此物,惊为天罚,阵脚大乱。
    一役斩首三千,生俘六百。郑氏家主乘小舟遁逃,途中被渔女认出,举报于官。那渔女原是女学夜课旁听生,识得通缉画像。
    捷报传至长安,举城欢腾。皇帝亲登丹凤楼,宣布大赦天下,唯“谋逆、通敌、害民”三罪不赦。林氏立于阶下,未着华服,亦无仪仗,只静静望着城楼飞檐上的铜铃在风中轻响。
    次日,朝会重开。
    礼部尚书颤巍巍出列:“臣请立皇后。”
    满殿寂静。
    皇帝神色复杂:“朕已有元妃,然其体弱久居别宫,未能诞育。诸卿之意……?”
    周延庆冷笑一声:“山野村妇,纵有才学,岂堪母仪天下?老臣以为,当择宰相之女、公侯之妹,以正朝纲!”
    话音未落,刑部侍郎程婉仪越众而出,一身素紫官袍,发髻端正,目光如炬:“陛下,臣女虽卑微,却有一问??先帝遗诏明言‘共理乾坤’,可曾限定参政三辅必须终身不嫁?可曾禁止女子为后?”
    无人应答。
    她继续道:“林氏辅政三年,平冤狱、修水利、开女科、整盐政,岁入增三成,流民减七万。而所谓‘纲常’之士,却勾结外敌、毒杀百姓、妄图倾覆社稷。请问周大人,究竟谁才是妖?谁才是祸?”
    周延庆面如死灰。
    这时,杜元衡拄杖而出。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祭酒,竟当众解下腰间玉佩,置于案上。
    “老臣昔年焚书,错矣。”他声音沙哑,“孔夫子曰:‘有教无类’。我以性别拒人于门外,实乃背离圣训。今愿献孙女杜云萝入宫,不求凤冠霞帔,只望她能追随林夫人左右,学做一个清明正直之人。”
    满殿震惊。
    皇帝久久不语,终是看向林氏。
    她站在光影交界处,脸上那道疤痕在晨光中泛着淡金。她没有看任何人,只是轻轻摘下发间那支白玉簪,放入袖中,然后跪地叩首。
    “臣妾,愿奉诏。”
    三日后,立后大典举行。地点不在太极殿,而在国子监广场。
    五百女学生手持竹简,齐诵《诗经?大雅??民》:“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林氏着玄底金纹深衣,头戴九?四凤冠,由李芸娘与程婉仪左右搀扶,缓步登台。皇帝亲授玺绶,宣读册文:“咨尔林氏,柔嘉维则,英明致远,佐朕危局,匡我邦家……今立为后,同理阴阳,共承天命。”
    百姓围观如潮,无数人含泪跪拜。
    典礼毕,林氏转身面向众生,举起右手。刹那间,国子监四方檐角铜铃齐鸣,声浪滚滚,仿佛千年幽魂尽数苏醒。
    她朗声道:“今日非我一人之荣,乃是所有曾被遮蔽姓名的女子之荣!你们看见的不只是一个皇后,而是一条路??一条由荆棘铺就、由鲜血浇灌、由无数无名者用一生跋涉出来的路!从此以后,女子不必再偷偷摸摸读书,不必再跪着求一口饭吃,不必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丈夫的墓志铭之后!”
    台下,李芸娘仰头望着她,忽然想起敦煌废墟前那一纸绢书。那时她以为带回的是真相,如今才懂,真正带回的,是希望。
    当晚,宫中设宴。林后未饮一杯酒,只命人取来一幅地图,铺于案上。那是整个大唐疆域,密密麻麻标注着百余个红点。
    “这是目前报名参加明年春闱的女子籍贯。”她说,“河北二十人,河南三十七人,江东四十八人,蜀中十五人……还有西域四镇,竟也有三人欲赴试。”
    沈知微叹道:“他们还在骂你是‘牝鸡司晨’。”
    “让他们骂。”她微笑,“等这百余人全部考中,他们就会改口叫‘凤鸣朝阳’了。”
    李芸娘轻声道:“可郑氏余党尚存,岭南未靖,吐蕃虎视眈眈,朝中仍有暗桩……前路艰险,远未到松懈之时。”
    林氏点头:“所以我拟了一份名单。”
    她取出一册薄纸,封面写着《参政院第二批遴选名录》。翻开第一页,赫然是李芸娘的名字,职拟“河西巡察使”,职责为整顿丝路沿线吏治,重建敦煌书院,并督办西域女子科举试点。
    “你要我去塞外?”李芸娘怔住。
    “你是敦煌女儿。”林氏凝视她,“那片土地埋着你的祖先,也埋着我们的未来。只有你回去,才能让那边的女子相信??她们也能走出黄沙,站上考场,执掌印信。”
    李芸娘低头,指尖抚过那行墨字,久久不能言语。
    数日后,任命下达。临行前夜,她独自来到裴承志墓前。雪落无声,碑石冰冷。她放下一盏灯笼,轻声道:“我又要走了。这次不是为了寻证,是为了建学堂。你说过,最好的防守,是让敌人再也找不到破绽。我想让更多女孩学会写字、算账、判案,那样就算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规矩也不会倒。”
    风过林梢,铜铃轻响。
    她转身离去,斗篷扬起如旗。
    三个月后,敦煌第一所女子官学正式开课。李芸娘亲授《律法基础》,教材竟是她当年掘出的玉册拓本。教室墙上挂着一幅大字:**天命维新,共理乾坤**。
    而与此同时,长安城中,第一批女御史正式履职。她们的第一案,便是彻查当年参与投毒水井的清议盟残党。审讯室内,柳青禾端坐主位,面对曾经不可一世的兵部郎中,冷冷开口:
    “你说女子干政违背祖制?”
    “那你告诉我,是谁定的祖制?是不是一群从不让女人说话的男人写的?”
    那人哑口无言。
    窗外春雷初动,冻土开裂,万物萌生。
    这一年的上元节,京城取消灯会,改为“女学巡游”。五百学子提灯而行,每盏灯笼上都写着一位古代才女的名字:班昭、谢道韫、上官婉儿、鱼玄机、宋若莘……最后压阵的巨灯上,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薪火相传,光照千秋**。
    人群自发让道,老人含笑,孩童追逐,男子脱帽致敬。
    林后立于宫墙高处,望着灯火长河蜿蜒而去,忽然觉得肩上铠甲不再沉重。
    沈知微走来,低声问:“接下来呢?”
    她望向西北方,那里有黄沙,有孤城,有正在拔地而起的书院飞檐。
    “接下来,”她轻声道,“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知道??这江山,从来不曾属于某一家某一姓,它属于每一个敢于抬头看天的人。”
    风起,铃响,火光映照万里河山。
    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