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学所、材料组等碰了一下各自的工作进展。
大型机的研制正在快马加鞭的进行,不出意外的话,一个半月之后,就会研制两台样机出来。
航天院调配过来的科研人员,正在紧锣密鼓的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和编程。
尤其是编程,有了这波生力军,科学运算函数库的开发非常顺利。
有了这个程序库,只要大型机研发出来,好多的科研题目,只需要输入相关的数据参数就能得到相应的运算结果。
比之前的工作和运算效率要高出成千上万倍。
除了编程之外,航天院的科研人员也在按照电研所的标准协助进行各个零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
这项工作目前是整个卫星项目的重中之重。
有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支撑,当下要上天的这颗卫星其功能和性能比之前要好了太多倍。
这也让各个单位都在密切的关注着项目的进展。
相信只要这个项目成功了,接下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核心项目向电研所抛出橄榄枝。
光学所那边的工作同样进展非常顺利,有了高纯度硅材料的支撑,他们已经设计出了一款太阳能电池板的原型。
只不过这款原型的光电转化效率,以及配套的电池、电控模块还在密集的进行着攻关研发。
与此同时,电研所将光电、风电、水电进行了有机结合,横向成立了一个多部门协作的清洁能源研发小组。
他们有计划,下一步在南山村一代,除了现有的水电之外,还要扩展风电和光电的应用场景。
早在项目的开始之初,李大国就提出过光电、风电的能源质量的问题,科研小组有计划,先将光电和风电产出的电能转化为势能,再通过水电的方式,最终输出到各个用电单位。
根据这一课题,目前电研所的科研人员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经连续刊发了几十篇有关的核心论文,在业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电研所的名头也因此更上层楼。
也就是说,如今的电研所早已不是之前名不见经传的样子了,开始有不少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慕名想加入进来。
当然,电研所最核心的集成电路相关技术全都还处于保密状态。
为了普及和推广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应用,李沛沛、夏培晓、黄玲怡、汤定远等人也连续发表过多篇的方便公开的学术论文。
不过全都是以清北、夏科大、夏科院的名义发表的。
电研所的核心技术并不适合对外宣扬,能多藏一刻是一刻。
材料组的研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当中。
有了材料研究院、有研院、光学所、航天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它也不停的有成果在产出。
高标号水泥、不锈钢材料、马氏体钢、轴承钢、高纯度硅等成果一个又一个的不断产出。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得是锂电池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