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新的总体计划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师兄不必多虑。
    第一,咱们的火箭上天速度不会那么慢。
    眼下处于摸索阶段,几年上天一次是正常的,但技术积累一旦成熟,接下来升空的频率会越来越快。
    要不了几年,一年上天几十次都算少的。
    第二,咱的项目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投入。
    从现在这颗卫星上天开始,项目多少会有些盈余。
    电视信号上星得给钱吧,卫星接打电话也得付费吧。
    再说卫星定位,这可是方便多个行业的重要基础,勘探、测绘、交通、生活等等,处处都需要它的支撑。
    换句话说,它处处都可以有收入。
    所以,咱的项目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负担,更不会累积民生。”
    王建民属于典型的研发思维,他的视角更看重研发经费的投入,而李大国的思维则是当下非常稀缺的运营思维。
    两人说的都没问题,只是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不过,听完李大国的言论,在场的几位师兄还是全都感到无比的震惊,王建民更是大呼不可思议。
    从事了一辈子研究工作,第一次听说搞研发居然还可以盈利的。
    关键是人家李大国说的还无懈可击,既考虑到了项目的推进,也兼顾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完全挑不出毛病。
    “臭小子们,长见识了吧。
    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吧。
    你们可别不服气,人家李大国搞的电研所,也就刚刚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的时间,人家不光搞出了小型计算机,还为所里换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你们猜,这么重要的项目,电研所一共用了多少经费?
    估计你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五百万!
    五百万在你们这里够干什么了?连一批设备采购都不够吧。
    可人家电研所,不光用这五百万搞出了无刷电机、微处理器、个人计算机、对讲机、计算器这些重要的成果,还为所里带来了一年几千万的收益。
    好好想想吧。你们的项目到底该如何运作。”
    田学林一席话,让在场的几位师兄全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四个人加起来都快二百四十岁了,愣是被田学林称作臭小子。
    “小师弟,你们所的小型计算机真的就花了五百万经费吗?”
    大师兄曾哲明在老师面前比较得宠,他率先打破僵局,小声的询问了一句李大国。
    小型机最近可是出尽了风头。
    除夕夜新闻晚七点整整报道了半小时,前两天,新闻晚七点再次给出了半小时,报道长山、陈庄、电研所的典型事迹。
    周夫人在镜头里,高度赞扬了电研所全新的运作模式。
    就连夏培晓掉了的鞋跟都给了三秒的特写。
    现如今,夏培晓的鞋跟,都被当成了典型的科研精神,让各个所争相学习了。
    曾哲明侥幸已经从老师那里拿到了一台小型机。
    他用过之后,简直惊为神器,其性能完全不输于之前米方进口的8086,甚至在有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论总体投入,那肯定就多了去了,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快过亿了。
    不过我们都是边研发,边转化。成果转化的钱,再投入到研发当中,所以看起来就投入的少了。”
    李大国没有避讳。
    解释了一下电研所的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说起来很简单,但它完全不具备复制性。
    抛开李大国这种妖孽般的存在,其他人根本就玩不转。
    “大国,运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你就是把嘴皮子磨破了,几个师兄也学不来。回头做套运营方案,让他们安排专人照着推进就是了。”
    田学林深知航天院不可能照搬电研所的模式,二者在体系上完全不同。
    李大国讲的这一套,曾哲明等人也不可能学会。
    这事儿要推进,就得靠李大国本人。
    “老师,我有电研所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李大国听了不禁脑袋疼。
    卫星项目的运营,可不是一句话半句话就能搞定的。
    而且他也不太想沾这趟浑水。
    毕竟,有电研所的那堆项目,他已经赚的足够多了,如果加上卫星项目,说夸张点,他担心树大招风。
    “没见你多忙,整天就是围着俩丫头转来转去。”
    听了田学林挖苦般的玩笑,李大国尴尬的都想用脚指头抠出个三室一厅。
    怎么这么点小事,闹的帝都尽人皆知似的。
    “老师说笑了,我真的是一门心思在搞科研,什么俩丫头,完全没这回事儿。”
    李大国小声嘟囔了一句。
    当着几位师兄呢,这要是再被发酵,都快成科研界的大笑话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