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么多技术要突破,会不会难度太大了?”王建民一贯的做事比较严谨保守。
十年前,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时候,他的老师宋佳东采取的策略就是能减则减,只要能保证卫星在太空中广播一首歌曲即可。
而如今,按照李大国的思路,卫星一下子要增加的功能,突破的难关太多,他担心把控不住这么多的风险。
“王师兄不必担心,眼下电研所的集成电路技术已经非常稳定,太阳能供电有汪大严汪教授在专门负责,问题也不大,至于可折叠的机械部件,师弟我还算比较擅长。
当前唯一需要突破的就是锂电池技术。
有了锂电池,卫星的供电模块的重量,至少可以省去三分之二。
空出来的空间和重量,足以搭载更多的部件。”
李大国虽然稳健,但向来不是保守派。
他更注重的是项目的性价比。
好不容易上天一枚卫星,还不得好好利用其价值。
“我赞成小师弟的想法。既然要搞,咱们不妨搞的惊天动地一些。”
短短的几个小时接触,曾哲明已经完全被李大国的能力和眼界所折服。
自己这个小师弟别看年纪不大,但其底子真不是一般的扎实。
而且曾哲明本身属于海归人士,他向来有股子傲视天下的傲气,从不认为自己的技术比别人差。
“汪大严教授也能支持咱们的项目?”
于洪如略带诧异的询问。
要说汪大严,那可是和宋佳东教授齐名的科学巨匠。
再早之前,俩人也曾在不少重要项目中有过紧密合作,说是田学林的左膀右臂也不为过。
不过听说汪教授已经是半退休状态了,没想到小师弟居然会提到他老人家。
“额,汪教授最近在和电研所合作几个光学项目,太阳能发电就是其中之一。”
李大国稍微解释了一句。
他没好意思说,汪教授已经被自己忽悠到南山村去了。
“小师弟行啊,连汪教授都跟你们合作了,看来你们这个电研所真是不简单,有机会真应该去调研学习下。”
曾哲明神情略微兴奋。
他没想到电研所只不过刚成立一年的时间,又是航天院,又是光学所的,居然势头如此强劲。
想必田老师在其中出力不少。
“侥幸,侥幸入了汪教授的法眼而已。”
李大国谦虚的回应了一句。
交流完卫星项目的总体计划,几位师兄又围着李大国,让他介绍大型机的升级方案。
计算机如今还属于新生事物,其功能被外界炒的神乎其神,几位大咖对此也是兴趣浓厚。
横竖也是躲不过,李大国只好将昨天和宋佳东讲的那一堆概念又向几位师兄讲述了一遍。
“小师弟,如果有了新型的大型机,虽然运算过程是能提高效率,但会不会又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在编程上?”
沉默寡言的顾春雷不无担忧。
他对现有的大型机非常熟悉,那玩意儿运算能力是不错,但大量的汇编语言的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
大部分时候,他更愿意使用算盘和笔头写写算算,比编程省事多了。
“其实C语言比汇编语言要方便多了,而且,咱们还可以做个科学计算库,将大部分比较常用的算法封装为函数,到时候一次开发,可以无数次调用。”
李大国借鉴之前的Python语言的方法库的理念,为几人做了补充,他甚至拿起笔,用某个算法做了一下举例。
几人虽然是初次接触C语言,但汇编的功底全都不差,十几分钟的时间,他们便感受到了C语言的便利之处。
“大国,小型机的事情就靠你了,得尽快帮咱们航天院上一批。”
曾哲明迫不及待的提醒道。
李大国也点头应允。
毕竟是自己亲自参与的项目,总得有些趁手的工具才对。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几人反反复复的讨论和修改,很快便将新的卫星项目计划编写了出来。
方案报给了宋佳东和田学林,两人痛快的审批了下来。
在之后的几天里,整个航天院都在按新的计划调整各自的工作。
而李大国则是趁机将卫星的运营方案和大型机的升级改造方案制订了出来。
这已经距他来到航天院过去十多天了。
终于可以忙里偷闲的放个小假了。
李大国借着要赶制大型机的零部件的由头溜出了航天院。
再次回到自己新街口的小院,他有种回家的感觉。
四合院经过秦文静十多天的折腾,第一进已经基本装修好了,第二进院落的主体结构也已经完成,接下来也就剩软装了。
估计再有十几天,小院就能正式居住了。
如今的四合院,只留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