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攻关计划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也需要提上日程,这一块除了对机床的制造要求较高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绘图软件以及机械控制芯片。
    再有就是红外线热成像望远镜,这是当初李大国对着刘剑锋、麦冬等人夸下的海口。
    原本李大国以为5纳米制造工艺、高透度镜头、红外线传感器等技术突破之后就可以进行望远镜的研发了。
    可是提起笔来,他才发现,热成像望远镜的技术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物体的热辐射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处理再转换为光信号呈现在显示屏上。
    也就是说,要想研发这种望远镜就需要同时攻克热辐射、传感器、图像处理、图像显示等多项关键技术。
    这可不是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的。
    只能是等第一代计算机研发出来之后,成立单独的科研小组进行攻关。
    而且这个小组没有百八十人根本搞不定。
    看来科研的道路真是任重道远啊。
    科研无岁月,时间很快来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第二场冬雪下过,电研所接连传来好消息,5微米、3微米的芯片制造工艺接连攻克,第一代微处理器的电路设计全部完成。
    接下来马上就能进行第一代微处理器--夏芯1号的试制了。
    最终定版的夏芯1号,将采用3微米制造工艺,晶体管集成数量3.5万个,主频10MHz,采用16位数据总线,包含450个指令集。
    其性能完全不输于当下最先进的8086微处理器。
    “太好了!”
    看到试制成功的3微米芯片样品,整个电研所一片沸腾。
    这才是电研所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核心技术,足够使其在整个夏国傲视群雄。
    “大国,抓紧时间排一下后续的工作计划吧。”
    夏培晓和李沛沛也是难掩的激动,这一技术,足够她们在自己毕生的科技成果里又添上浓浓的一笔了。
    “好的。”
    十分钟之后,夏培晓、李沛沛、李大国、黄玲怡、汤定远、沈志刚、许海涛等人汇聚在电研所的会议室,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德胜般的笑容。
    简单寒暄过后,夏培晓带头开始梳理小型机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眼下3微米工艺实验成功,微处理器的研制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接下来芯片部分还需要要南桥、北桥、主存储器等几大芯片的设计与研制,工作量依旧庞大。
    而且,由于之前电研所将工作重心全压在了微处理器之上,剩下的这几款芯片的设计进度不是很快,接下来需要重点发力。
    再有就是主版卡的研制。
    由于李大国的专题课程的原因,主版卡的设计思路一改再改,最近他又提出了插槽、接口的理念,这些部件全都需要重新设计和生产,工作量非常庞大。
    最要命的是,电研所没有自己的半导体工厂,这么重要的零部件找别的工厂代工也不合适,一时间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大国,主版卡这块你有什么建议?”
    夏培晓的心思全在研发和设计上,制造板块不是她的强项。
    “临时抽调半导体骨干进行攻关怎么样?”
    李大国沉思片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到现在他也意识到问题了,之前所有的重心全都围绕着微处理器和小型机的总体设计了,忽视了主版卡的重要性,如果这块研发进度跟不上,必然会导致整体工期的拖延。
    眼下能做的也就是临时抽调人手进行攻关了。
    “咱电研所能抽调的半导体骨干超不过十人,这十人最多也就是能把主板卡与插槽、接口的设计搞定,制造肯定是没精力的。”
    汤定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电研所一共也就150多人,这其中大部分人的工作量已经压到满负荷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
    虽说从各大半导体厂挖过来的骨干也有四五十人,但这些人也都有各自的科研任务,能有余力进行主板设计的超不过十人。
    即便是有十个人,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制造出这么多的零部件。
    “那只能寄希望于电机厂那边了。”
    李大国想到了补救方案。
    电机厂已经在进行遥控器、对讲机、收音机、计算器的加工制造,想必能有一定的半导体制造能力。
    至于其实力如何,李大国只有问过了徐远山才能得出答案。
    “单单是有设计和制造还不够,主板的开发工期太短了,一些零部件肯定是需要外采的,所以还需要有外采部门协调其它的半导体厂,能够采购一些零部件。”
    沈志刚从旁补充。
    “那这样吧,汤工、沈工你们盯着主板卡的设计,要将哪些部件自己生产、哪些部件需要定制和外采列个清单,我让陈庄那边临时成立个外采小组,协助咱们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