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但是手机、通信平台的板卡的设计与组装将由燕大的团队负责。
考虑到燕大对新型的板卡设计经验不足的问题,电研所计划调派沈志刚作为总设计师,前往燕大协助他们开展工作。
沈志刚、许海涛、汤定远是最早从冀北半导体厂调过来的核心骨干,他的资历和技术也都非常扎实。
不过电研所由于有汤定远和黄玲怡的存在,沈志刚一直处于副手的位置。
论才华和能力,他丝毫不输于汤定远,担当手机项目的总设计师问题不大。
至于数据库的开发,暂时就只能是李大国带队了。
这块属于纯软件的项目,相对来说难度稍微小一些,但是软件开发人才目前是最为短缺的。
经过多半年的培养,电研所也不过培养出了邱伯军、杨援朝等三十名软件人才,这些人才现在可以说是电研所的香饽饽,夏培晓可舍不得放走一个。
因为接下来,电研所的软件开发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我没问题,对了电研所的各项计划推进的如何?”
李大国翻了一遍项目计划书,认为没什么问题,他接着询问电研所的工作推进情况。
“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芯片产能。”
李沛沛和夏培晓已经紧急多方面筹集人手进行芯片研发与制造了,不过受制于3微米制造工艺的高技术性,进展不是很快。
目前,电研所已经临时搭建了五条10微米、三条5微米、两条3微米的芯片生产线。
以微处理器为例,目前的产能只有两百个每月,照此速度,即便是把目前电机厂的两千台计算机订单消化完也需要十个月的时间。
再有就是,电研所的芯片厂房也刚开始动工,预计到下半年,产能低的问题才能逐渐得到解决。
“夏教授,将制造人员进行技术分析吧。”
“技术分层?”
夏培晓一时没明白李大国的意思。
“就是说,在一条芯片生产线上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高技术型人才,可以将岗位进行合理分工,每条生产线安排五至十名高技术人才即可,剩下的人可以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从本科院校甚至是大专、中专院校当中迅速扩充。”
李大国的想法其实比较合理。
这就好比是后世的手机制造产线,其实涉及到高技术的工种不过两成,剩下的八成工作内容就是焊接晶体管,检查部件质量等工作,完全不需要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的高技术人才。
“这样可行?”
夏培晓在科研院所待习惯了,她身旁最低学历的估计就是清北的本科生,听李大国想用大中专生制造芯片,她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
“大概率是可行的,夏教授不放心可以先用一条10微米的生产线做一下实验。”
这已经属于工厂管理的业务了,和夏培晓擅长的科研工作完全不沾边。
李大国总不能说他的理念在后世已经早就习以为常了吧。
“对了,黄教授那边固态存储已经有所突破,按照她们的实验情况,如果采用1微米工艺的话,单颗存储芯片的存储容量应该能达到32M,如果采用每面八颗,双面十六颗的芯片封装工艺,预计固态存储卡的容量可达512M。”
夏培晓顺便提了一下固态存储的实验情况。
当下的计算机是没硬盘的,系统和软件全都存储在双面磁盘上,磁盘也是电研所自主研发的,单个磁盘的容量才。
即便如此,夏国的磁盘容量已经超出了米方500多K的一倍还多。
夏培晓在犹豫要不要搞这么大的存储芯片。
32M一颗,听起来有些夸张。
这么大的容量,根本就用不到。
“额,1微米工艺的存储芯片先供应电研所内部吧,实在不行可量产5微米固态存储芯片,最大容量可放在16M左右。”
李大国思索片刻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16M固态存储针对当前的小型计算机已经足够了,实在需要大容量的话,一是可以使用多块存储卡,二是可使用磁带机。
“市场方面,大国你看着定,我和李教授都不如你,再有就是,咱们电研所这边能不能再多派些工人,加快各个建筑的施工进度。”
目前六道沟、山神沟依旧处于疯狂的施工状态,开春后,东侧的陈庄沟也已经开始破土动工,几个工地的工人加起来已经超过一千人。
但这依然赶不上电研所的实际需求。
节后李沛沛也没闲着,她天天轮回在各个大学之间,目的就是想多为电研所招揽些技术人才。
最近,震旦大学的谢惜得大手一挥,直接给了电研所一百名硕士、博士、本科毕业生,加上李沛沛各方游说的,电研所的总人数已经接近400人。
目前不光是办公场地,电研所的居住公寓又开始捉襟见肘,夏培晓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