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献策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随着苏辰安上前,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反正,苏辰安总觉得对方望着他的目光有些复杂。
    张远松看着眼前这位身着天青色长袍的小小少年,身姿如松,气宇轩昂。
    明明不是非常惊艳的五官,但是因为那一双眼睛特别沉静,看着整个人,气质如竹。
    再看自家弟弟那一副满意的表情,就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他的得意爱徒了。
    苏辰安缓步行至堂中,长揖而拜,而后神色悠然,娓娓道来:
    “大人,此象似拙,实则内蕴玄机,不可浅视之。”
    “观百姓之状,其终年碌碌,为糊口营生,若蝼蚁之劳于尘世。
    每一日之劬劳,皆为家室之温饱,如沧海一粟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图存。
    门前之雪,于其而言,乃一家之困厄所系。
    若不除之,或有失足之险,或碍自家生计之途。
    此乃人性护家之本能,仿若雏鸟护巢,天经地义。
    恰如《诗经》所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姓所求,不过是自家之安,此乃生存之基也。”
    “且夫,世之众人,贤愚有别,慧根各异。
    或有民众未受圣教之泽,不明大义之重,只见眼前之雪,而不见邻人之难。
    然,此非其罪也。《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世事艰难,民生多舛,焉能苛求每一位百姓皆有圣贤之见?
    其所为,不过是困于生活之樊篱,着眼于方寸之间罢了。”
    “然,若长此以往,街巷积雪成患,邻里之间情分渐疏,此非社稷之福。
    《孟子》有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邻里之道,贵在互助,此乃古之圣训,亦为治世之基。
    故当以仁化民,以礼导俗。可于里巷之间设乡学,聘贤士,传圣道,使百姓明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理,知助人即助己。”
    “亦可效古之善政,立旌善之亭,书邻里互助之善事,彰善人之德,树为楷模。
    使百姓见贤思齐,激发其内心本善之念。
    长此以往,百姓自会于护家之时,亦能心怀邻里,化门前之雪为睦邻之桥,让街巷处处皆沐德风,重现桃源之象。”
    语毕,行礼而退,而台上的张夫子则是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张远松的心里也是闪过一抹惊讶,眼前这孩子的眼界和想法倒还真是特别。独特
    特别是对方的理解,那可真的算是非常的敞亮。
    少一丝责怪,多一些原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
    拿着圣人的道理去绑架他人,而平头老百姓们吃饱穿暖都是问题。
    又如何会懂得,他们只扫自己门前雪,有什么问题呢。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家,把自己的家养好,就是最要紧最重要的事情了。
    而且这只是一个门前雪,谁又能够知道,那些邻居们在对方危难之际,是否会患难见真情,是否会出手相助。
    谁又能够知道,或许,那家人粮食不够,熬不过去,邻里之间,又没有互帮互助过。
    所以说看问题真的不能太片面,要全面一点。
    这孩子,内心真的非常强,特别是主见,让人忍不住欣赏。
    “好,好好,说的真好!世事艰难,民生多舛,焉能苛求每一位百姓皆有圣贤之见?”
    张远松的夸赞,当然是发自内心,对于自己这个弟弟在信中10篇有9篇都在提起的弟子。
    的确是个好苗子。
    看着自家弟弟在信中让他收罗了不少的好书。搜罗了不少京城当中各种各样对科举有帮助的物件。
    本来还以为是为了自家这个侄孙,看来自家弟弟对待这个弟子,那是比他侄孙还要看重几分。
    而接下来苏宝成的出场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张夫子收的弟子都挺不错。
    他这弟弟的眼光,的确可以。
    就连张明玉对待自家叔祖父收的这几个弟子。都是另眼相看。
    恨不得和他们好好一起讨论讨论文章。
    而他们几个被带到书房之后,张大人更是毫不吝啬让他们随便看。
    而他与自家老师则已经坐到一边去开始聊起来了。
    聊一些朝堂形势,聊一下,这么些年来官场风云涌起。
    虽然说的玄乎又玄乎,哪怕他们站在一边不怎么听得懂,要慢慢理解。
    但谁管得了他们在说什么呀,这些从京城带过来的好书简直是让几个人就跟老鼠进了米缸一般。
    各种各样珍贵难得一见的书籍,果然还是要当官呀。
    这有钱了不一定能够买得到的东西,但是有权的话,想要的东西不用买,人家会乖乖给你送过来。
    瞧瞧这么多珍贵的藏书,估计那些世家大族,收集的种类大概也就是这些。
    而且也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