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动”官网悄然上线。首页是一行朴素文字:“真相不昂贵,只是需要耐心。”下方提供四个免费工具下载链接。不到二十四小时,访问量突破百万。大量用户反馈称已用其识破“某地发生地震”的假短视频、“某品牌奶粉致婴儿中毒”的拼接图文、“某官员受贿现场录音”的变声伪造文件。
与此同时,《沉默者的证词》销量飙升,出版社紧急加印。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写信给黄枝,说她班上有学生读完书中陈婉的故事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网暴不是‘大家都不喜欢她’,而是‘有人故意让我们恨她’。我以前转发过类似内容,现在想道歉,但不知道向谁。”
黄枝把这封信转给了教材编写组,建议纳入媒介素养课程案例库。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第三天清晨,黄枝打开微博,发现一夜之间冒出数百条攻击帖。标题耸动:“黄枝才是幕后操盘手!”“揭黑英雄竟是新情绪工厂创始人?”配图是他与李维在客厅讨论的照片,被裁剪成“密谋会议”模样,背景墙上投影的数据图也被标注为“操控舆论流量模型”。
更可怕的是,这些帖子并非来自水军账号,而是几位素有公信力的知识博主。其中一人甚至放出所谓“内部邮件截图”,声称“清源行动”实际受境外NGO资助,目的是“瓦解国内社交平台监管体系”。
黄枝冷笑。手法太熟悉了??当年泼向董萱的脏水,如今原样浇回他自己头上。
他正要回应,手机响起。来电显示:国家网信办政策研究局。
“黄先生,”对方语气严肃,“我们注意到舆情异动。初步核查发现,部分指控信息存在技术伪造痕迹。但我们仍需您配合调查,澄清资金来源与技术合作方背景。”
“我随时接受问询。”黄枝平静回答,“所有资料均可公开审计。”
挂断电话,他没有立刻对外发声。相反,他召集团队开了个紧急会议。
“不能对骂。”他说,“一旦陷入‘我没拿钱’‘你才有鬼’的互撕,我们就输了。他们要的就是噪音。”
董萱提议:“发布全程录像?那天我们在家讨论的画面,其实有智能音箱的本地存储功能自动录下了十一个小时。”
李维眼睛一亮:“加上时间戳和设备指纹验证,完全可以作为证据链。”
于是当天中午,“清源行动”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段十八分钟视频。画面晃动、角度局限,却是最真实的记录:他们如何争论算法伦理边界,如何为是否接受海外技术支持激烈争执,如何因念真哭闹暂停会议半小时喂奶换尿布。
视频最后,黄枝面对镜头说:“如果我们真是阴谋集团,不会让孩子出现在核心会议现场。也不会让程序员一边调试代码,一边教婴儿抓握训练。”
这条视频没有煽情音乐,没有剪辑特效,甚至画质模糊。但它像一块石头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开始自发对比信息:为什么攻击者的IP集中在同一数据中心?为何他们的发文节奏高度同步?为何所有“证据图”都使用相同的字体和排版模板?
一名网络安全爱好者扒出,其中一个知识博主近期发布的十几条“批判黄枝”内容,均通过同一台服务器批量生成,且AI写作特征明显。
舆论悄然反转。
三天后,三家主流媒体联合发布调查报道,指出此次抹黑行动背后关联一家名为“舆情智策”的私营公司,该公司曾多次承接“品牌形象修复”业务,手段包括制造对立话题、引导第三方质疑、策划“反转剧情”收割流量。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CEO竟是三年前“董萱心机门”事件中某关键爆料账号的实际控制人。
公安部门随即介入。查封服务器当日,技术人员在加密文件夹中发现了尚未执行的预案文档,标题赫然写着:“阶段三:利用亲子关系制造道德污点??拟散布‘黄枝借孩子博同情’相关素材”。
黄枝看到这一行字时,手指猛地收紧。
那天晚上,他独自坐在书房,久久未动。窗外雨声渐起,一如三年前那个孤独的夜晚。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黑暗。
手机亮起。是杨容发来的照片:云南山村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围着一台旧电脑,屏幕上正是“清源行动”的操作界面。黑板上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们要当事实的小卫士。”
下面有一条学生留言扫描件:“老师,我妈妈昨天差点被骗转账,因为我告诉她那个视频是假的!”
黄枝眼眶发热。
他打开文档,开始写一封公开信: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
>我曾以为答案是正义,后来觉得是责任,现在我知道了??是因为希望还在流动。
>它流在一个母亲教会女儿查证信息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