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名声大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显的感受是,在拉《二泉映月》时,周孝愚的情绪和曲子中的情绪融为一体,之前他眼角的热泪盈眶并不是装的,而是由内到外有感而发。
    最终,这种人和曲子的情绪共鸣,也感染到了听众。
    即便有系统加特,即便他的二胡掌握度达到90%,周孝愚仍然觉得他的二胡技艺不如阿炳。
    他猜测阿炳的二胡技艺即便没有达到100%的掌握度,至少也在98%左右。
    然后,周孝愚靠在沙发上,回味了一下先前在副本空间中所经历的一生。
    阿炳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让自己的名字最终被刻在华夏音乐发展史上,被写进音乐教科书中。
    排第一的自然是他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这一点,其实周孝愚也有,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怎会达到如痴入魔的地步?
    阿炳留下的六首原创曲子中,《二泉映月》源自他经常卖艺的场合,而琵琶曲《听松》则是他独自一人在河边练习琵琶时盘腿而坐的那块‘听松石’。
    其次是阿炳对音乐技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追求。
    这也可以看做阿炳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即便双目失明,被周围的市民看做是一个不祥之人,即便饥一顿饱一顿,阿炳始终未放弃活下去的努力。
    直到后来,他的二胡和琵琶被家中的老鼠咬坏后才如遭雷击,觉得这就是老天对他的警示,从此之后身体健康状态一落千丈。
    最后,则是阿炳难以复制的命运遭遇。
    周孝愚在系统剧本空间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了阿炳的一生,略微的补齐了他当前阅历不足的短板。
    然而,旁观者毕竟不是亲自体验者,始终是有差距的。
    在人生阅历感悟这一块,周孝愚差了阿炳一大截。
    一种乐器的大成到圆满,虽然最后仅仅只有10%的掌握度之差,然而这最后的一段距离,攀登的难度甚至超过了从0%到90%。
    “我还差阿炳先生好大一截距离,不能放弃,也不能自满。”
    周孝愚紧紧握住右拳,默默给自己加油鼓气。
    对民乐技艺的追求,宛如在登山,越往后,坡度越高,难度越大,最终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少。
    仅仅剩下孤独的自己。
    不过,他有一点条件是阿炳拍马也赶不上的,那就是他现在生活的时代。
    阿炳演奏的曲子在当时的群众眼中,只是‘沿街卖艺讨饭’的曲儿,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直到死后才被正名,才被大众接受。
    而周孝愚起步就是一位艺人,甚至被冠上‘民乐神通’和‘民乐艺术家’的标签。
    他的音乐不缺听众和认可。
    假设将他和阿炳对调一下人生。
    他不确定自己能否在阿炳生活的那个环境下,活过一年。
    而阿炳先生,恐怕早已成了享誉全球的殿堂级大师,甚至能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教科书中。
    想清楚这些后,周孝愚只觉得肩膀上忽然多了一根担子。
    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沉重和负担。
    似乎在黑暗中,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监督着他,督促着他不要浪费现在这么好的环境。
    “我不如阿炳先生啊,还差得老远。”
    周孝愚叹了一口气,起身来到厨房,准备给自己做一份晚餐,小小的犒劳一下自己。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