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无一物”的角度容易感应呢?因为佛陀的心也是无相,你的心也是无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念一声有一声的佛名,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的因缘显现。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缘生无性,虽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碍佛号的功德的缘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处理问题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说乘,佛陀讲很多法叫作乘,为什么?就是说,你今天去臺北车站,当然你可以开车过去。你说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这个的确快慢不同。就是说,有些法门的确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关键的操作原则。
    我想生死问题是这样解决的:第一个,你认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没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临终就是看谁拼得过谁。第二个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本来没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这两个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们以前因为一念的攀缘,把一念的清净心操作成业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来清净的心操作到现在那么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会有本事把你归零。这样懂吗?就是说,既然你能够从A到B,那你肯定能够从B到A。我们既然从一念清净心能够堕入颠倒妄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颠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来这两个程序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诸位!临终的时候切记一件事情,妄想干扰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处理妄想,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你的心一进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来。临终的成败就这个观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吗?你想处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长时间陪着你生生世世流转。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说,你不能处理妄想。你哪能够处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转,才有办法处理妄想。你现在是怎么样?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没事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可没有叫你对治妄想,他叫你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简单地说就是放下妄想。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就是说,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闪过它。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人家本来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来,然后临终变成障碍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这个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这个正念真如的观念至关重要!就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