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是,好,既然我迟早要还,我慢慢还,有借有还,我主动归还,我认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着不还,到“是人临命终时”,无常败坏的时候,强迫你归还,一定心不甘情不愿,你一定的。因为你平常都不还,到临命终的时候一次偿还,你受不了的,你绝对受不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第2/2页)
    尤其是福报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福报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开的比一般人大,难道你不提前收尾吗?福报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东西借太多了。总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够临终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归还。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迹象,你的业力才有收尾的迹象,就这个道理。
    我觉得一个人临终前五年是关键的,往生前五年。他必须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对六根要慢慢慢慢地收摄。就是他对外境的攀缘心,你感觉出这个人的身、口、意,欸,他的心开始往内收了,淡薄了,他的六根的活动是往下降,他对阿弥陀佛的好乐是往上升。这种人生,我叫作往生的曲线现前。就是说,这五年当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六根的攀缘心每一年都在进步,五年的数据每一年都在递减;他对极乐世界的忆念,五年当中不断在增长。这两种曲线出现,往生的曲线出现了,往生的征兆也出现了。
    往生是要有一个过程,知道吧?你千万不要认为你是六祖大师,说放下就放下。你没那个本事,说实在的。我们一般都是慢慢放下的,渐修渐放。就像忏公师父说的,我们末法众生,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我今天放下一点,明天放下一点。我没本事马上放下,但是我慢慢放下,结果一样。
    所以,诸位!你看看往生的两大指标,你就知道你会不会往生了:你的六根呈现一种收摄的状态;你的净念、往生的愿力呈现一种递增的状态——你的往生的征兆出现了,这个指标就很清楚了。我们绝对不相信,一个人平常都没有往生的迹象,却临终正念,突然间往生出现,不可能,不合乎唯识的等流性,你也不是那种顿修顿放的人。所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做好人生的收尾,你才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死。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做个总结。
    乙三、结示劝修
    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一)内观真如——安住心性,不随妄转。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二)外顺弥陀——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我们把蕅益大师的理观跟善导大师的事修结合起来,就是人生首先要先内观真如,安住心性,不随妄转。我想,处理因缘最好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超越因缘,就是站在没有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先把心归零。因为,你现在直接面对因缘太难了,你会当真的。按照佛陀的规划,就是说,我们人生留下很多因缘,这些因缘都是娑婆世界的业力,可以理解,人生总有个过去的回忆,但是你要善加处理。就是怎么样呢?先把心拉到你生命的原点,把心先拉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的那个意境去。站在你的清净心的角度,再回过头来看你的因缘,你就会看到,人生就是很多小水泡。
    所以,先超越因缘。记住,这很关键——先超越因缘。这个时候你看到“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你把整个法界的因缘回归到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你的念佛心全体就契入弥陀法界了。所以第一件事情,安住真如,不随妄转。
    第二个,你才有资格谈面对因缘。先超越因缘。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面对因缘,你就看得出来,娑婆世界是一个不好的水泡,极乐世界是一个美好的水泡,所以我们换一个水泡,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所以,按照蕅益大师跟善导大师观念的结合,我们一定要先操作蕅益大师的概念,站在超越因缘的角度来处理因缘,就是这个概念。
    我们这个课讲到这儿,大方向就是说,净土宗的人,我们要从一个很熟悉的娑婆世界转到一个我们未知的净土去,这个时候你的心态准备就很重要。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人去过,娑婆世界你非常熟悉,这两个跑道是逆向的,一个是有漏的,一个是无漏的,所以你做好心态的准备变得很关键了。你可以不断烦恼,你也可以不修任何功德,因为功德阿弥陀佛帮你做好了,但是你不能不做好心态准备。心态没有准备好,你就迈不过去。因为这个坎,你说它难,它还真难;你说它简单,也很简单,就一念心转得过来。你转不过来,那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