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候,他会把这个罪业启动起来,有些人不会?就是心理素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就算今生你做好做坏,你把过去加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业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为什么临终的时候,这个人是安稳状态,那个人是一种躁动状态?其实重点还不是你今生造了什么业,而是你造了业的时候,你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心态,那个不好的意乐在那边活动,你把整个罪业给刺激起来,激发过去的罪业,这才可怕。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增上惭愧叫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不断地赞美善法,我们不断地呵责恶法,就不容易把这个罪业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忏悔,其实某种程度是培养一个美好的心态。这个我们下面还会再不断地说明。
因此业力的形成,必须是一种生灭的造作,必须是一个辗转的相续。这个辗转的相续,可能是一种善良的愿力,也可能是一种盲目颠倒的执着。
当这个业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时候,它会有三种结果,我们看四五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一个善恶的业力,透过你的生灭作用,透过一种辗转相续形成以后,第一个,它的作用是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它的善恶功能已经决定了。诸位!你的修行,你的忏悔,不可能把善种子改成恶种子,你也不可能把恶种子改成善种子。忏悔,只能够让种子沉淀下来,你没有本事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你没这个本事,只有佛陀可以,因为佛陀他的第八识完全被破坏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只要第八识还在,只要这个有漏种子还在,它的体性就决定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说把罪业的种子,把它忏成往生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让它沉淀下来,让它不得果报,这个“性决定”是这个意思。
下一个,“待众缘”。这个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要有成熟的因缘,就是它必须要数数现行,辗转增盛,深生好乐等等。
第六个,“引自果”。当他得果报的时候,各别各别的身心去得各别各别的果报。比方说你布施的种子,它会成就富贵;你忍辱的种子会让你庄严,所以业力得果报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方说一个人他过去生肯布施,但是他脾气很大,他布施以后经常去讥嫌别人,那么他得果报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福报很大,身相丑陋。这个果报是各得各的,你不能够说我过去犯了错,我拿这个一万块去布施寺庙来做个抵消,对不起!布施有布施的福报,造罪有造罪的痛苦,不能抵消,除非你忏悔,你针对某一个业忏悔才可以。所以他这个业的相续是各人各人的。我们生命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相续,你不能用这个善的相续,去抵消恶的相续,不可以!你必须一一的忏悔,你必须把它抓出来好好地忏悔!
当业力形成以后,它有决定性、等待性跟得果报的作用。这个得果报就有两种情况,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种子的作用。
种子作用:
已成熟——引生果报。
未成熟——生起现行。
它已经成熟了,当然得果报;没有成熟的,它就不断地生起现行,它会引生新的现行,让它快速地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这婆罗门女她在煮饭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佛陀过来托钵了,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感动。她想要盛饭去供养佛陀的时候,一想,不对,她先生在客厅,她先生是信婆罗门教的,他肯定不答应。但是这个婆罗门女,她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可见她这个人供养的心很强。她就动了个脑筋,她就把这个米,先用布把它捏成水,捏成一种粥的相状,就是它本来是固体的,把它捏成液体的、稠状的粥,她就跟她先生说:这个粥不要了,我拿去倒了。结果她出去的时候,不是把它倒掉,她是虔诚地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他说:妳因为这个布施的功德,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富贵的果报。这个婆罗门在客厅里听到,就不同意了,说:你这个沙门,你为了要贪取别人的布施,做此妄语,这个女众她就拿一个粥水去供养你,怎么就能够成就三十小劫呢?伟大的佛陀说,你看那棵树叫做尼拘陀树,这棵树两个人抱都抱不住,这棵树刚开始是一个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没有芝麻那么大,它为什么变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的发展,它有生长功能,所以它变成这一棵树。那么这个婆罗门女她的心态亦复如是,她有一种强大的愿力去做这个善事,所以这个善事会辗转相续。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善念跟善根区分出来?其实佛法并不是很强调很赞叹一时的善念。你刚好遇到什么事情,起了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