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谷雨”这天,江河市博物馆馆长夏中华接待了开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朝正和他的助手韦承文。这两人是为民国十年那位老大爷交给叶文宗的那只七菊柴窑洗而来的。
经吴朝正的叙述,夏中华理清了其中的头绪。
学术界和古玩界一般认为,柴窑仅存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周世宗柴荣一朝,赵匡胤吞并后周后,柴窑就绝迹了。其实不然,北宋时一直有御窑仿制柴窑瓷器,只是因为其工艺太过复杂,结果都告失败。到了宋徽宗时,出了个天才制瓷大师韦敏,才仿制成功。
韦敏的堂姐就是宋微宗时期的韦皇后。他因无意于官场,成了当时清凉寺御窑厂的一位制瓷名师。为庆韦皇后五十大寿,他奉命制作一件柴窑洗作为寿礼。出于对堂姐的深厚感情,他精心设计并烧造了这尊七菊柴窑洗。器物上的菊花,既寓意生命的强盛,也象征天道。可惜,就在此物出窑之时,发生了“靖康之耻”,宋徽宗和韦皇后一起被虏到金国成了阶下囚。御窑厂也就此关闭。不幸中的万幸是,韦敏当天在石碑上刻下了这段历史,为后人揭开千古之谜提供了线索。
此后,这尊柴窑洗连同石碑,一直由韦家后代秘密保管。到了民国十年,保管此物的韦家第三十六代孙(从南宋初算起)韦道忠得知军阀武庭麟要强抢此物,他自己带着笔洗、儿子带着石碑各自逃出了开封市。韦道忠到家后只留下叶文宗亲笔写的收条,三天后便病死了。直至武庭麟兵败离开开封,儿子吴桂明才辗转回到家中。石碑安然无恙,七菊柴窑洗却被土匪王老虎抢走,并连累了叶文宗一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韦家本想把这段历史告诉政府,由政府来追寻这件柴窑洗,但因怕此事带来灾难,便一直保持沉默。今年年初,韦家的最三十九代孙韦承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开封市文物局工作,又听说焦尾县叶文宗家为这件柴窑洗而招来灭门之灾,他觉得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叶家,都有责任揭开这个历史之谜。随后,他将这块石碑献给了当地文物局。开封市文物局将这一情况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国家文物局领导认为此事的历史文化意义非同一般,便牵头督办调查。
夏中华带着开封市文物局的同志拜访了叶雨菡和她的姥姥,证明民国十年的叶家灭门案确与这件七菊柴窑洗有关,但没有说清灭门案的元凶和柴窑洗的去向。
夏中华带着开封市文物局的同志又访问了叶家村的一些老人。老人们都证实在民国十年叶文宗曾收留了一位可怜的老人。其中一位有文化的百岁老人见了叶文宗的“收条”复印件,说字迹确是叶文宗的。
虽然调查有些收获,但并未大的进展。夏中华想到了正在办案的张小虎,估计他了解更多的情况和细节,便又拜访了张小虎。
张小虎虽然知道,对于国家文物局督办的调查,公安部门应该全力予以配合,但这一调查涉及到案情的有关保密内容,无法对外公开。他灵机一动:何不借文物局的调查,侦探一下李家村特别是李洪流家的情况呢?为此,他让单俊和虚静这两个新面孔身着便衣,以江河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的身份混进了调查组之中,前往李家村进行暗中侦察。
李洪流的住宅可不一般,单是围墙就有两米高。四层楼房每层的面积有四百平方米左右。古铜色的大门前,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子。进门后是一个二百平方米左右的宽大庭园,庭园内几乎不见花草树木,绝大多数空间放着两样东西:奇石和各种造型的树根。
李洪流看了夏中华的介绍信后,便在客厅接待了这一行七人。当他知道这些都是文物局的人时,打心眼里对他们有些瞧不起:这些酸秀才吃饱了没事做,就喜欢在破旧垃圾上做文章。但他表面上还算客气:二位领导(夏中华和吴朝正),今天带着这么多人指名要找我,不知所为何事?
夏中华说明来意:主要是来寻找民国十年叶家灭门案中的那件七菊柴窑洗线索,因为此物被匪首王老虎抢劫,而王老虎后来又落户李家村;对他审讯和执行枪决都是由您负责的,所以,我们想向您了解一下这件重要文物的去向。
李洪流说:“夏馆长,恐怕要让你失望了,叶家灭门案是七十多年前的事,王老虎被枪决距今也已四十多年,我这种七十多岁的人哪里还能记得清?再说,为一个破碟子兴师动众犯得着吗?”
夏中华说:“李老县长,这可不是一个破碟子,而是久已失传的国宝级文物,连国家文物局都督办此事,可见意义重大,还请您能鼎力支持。”
李洪流说:“既然如此,那你们想问什么就问吧,我知道的,绝不隐瞒,不知道或不记得的也没有办法。”
吴朝正首先发问:“李县长,王老虎有没有向您交待,他是从何处得知叶文宗家藏着七菊柴窑洗的?后来他又倒卖给了谁?”
李洪流说:“王老虎这个人既凶残又狡猾,他明知自已是死罪,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