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63章答卷(第2/2页)
另外课堂之上可放言高论,锋芒毕露;考场之内却需权衡再三,既要切中时弊,提出真知灼见,又需顾及行文分寸,不可过于激烈,更不能留下任何可能授人以柄的“妄议”痕迹。
尤其是“惩”这一条,涉及吏治贪腐,最是敏感。
他沉思良久,将思路一一整理,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了几个关键词:兴修水利,固本强基;劝课农桑,推广新种;畅通商路,以工代赈;整饬吏治,祛除沉疴;教化百姓,祛除迷信……
思考渐深,他笔下的文字也开始流淌:
“……学生以为,天灾虽厉,究其根本,亦与人谋不臧、根基不固相关。赈济之事,乃扬汤止沸;固本培元,方为釜底抽薪。”
“首要在于兴水利、除水患。当效仿前人智慧,于黄河险要处固堤坝、建分水工程;更需建立预警机制,遣专人观测水情冰情,一有异动,快马传讯,使下游百姓得以及早规避,此防患于未然之要策……”
“其次,劝课农桑,非止于口头。当由官府引导,遴选耐旱、抗蝗之新作物,于适宜之地试种推广……”
“再者,灾后重建,非止于发放钱粮。可效仿‘以工代赈’古法,组织灾民参与清河道、修道路、筑城垣等工役,计工给酬,使其得以自救,更可使公共工程得修,一举两得……”
“同时,可由官府担保,低息借贷于民,助其恢复生产,而非一味无偿给予,养成惰性……”
“至于吏治,更是关键。赈灾钱粮,杯水车薪,若遭层层盘剥,则-民无噍类。须得明立章程,公开账目,引入乡绅耆老监督,甚至跨县互查,重典治贪,确保每一文钱、每一粒米皆能惠及于民……”
…………
他将一些概念,如预警机制、以工代赈、推广新作物、低息贷款、政务公开与监督等,巧妙地融入到了策论之中,并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语言和逻辑进行了阐述,既显得切实可行,又透露出一种超越寻常官员的视野和格局。
同时,在之前嵩阳书院的策论问答基础上又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
写完策论,腕子都有些发酸,但心里却有种畅快-感。
最后一日,考的是诗赋与算学。
诗赋题是“以山水寄怀,作七言律诗一首”。
看到这个题目,王明远微微怔了一下,目光似乎透过堂窗,望向了西北方向。
山水寄怀……他想起远在边关的二哥,想起那位重伤未愈却毅然北归的老国公,想起那边的崇山峻岭、大漠风沙。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希望能荡平边患,希望亲人平安,希望那股勇往直前的壮志能冲破一切险阻。
略一沉吟,诗句便在心中缓缓流出,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工整写下: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这个也是我很喜欢的明代文坛四杰所作,有读者留言过让写这首,不过只摘抄了一部分,各位有知道的吗?)
这首诗,借江流山势,暗喻了某种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的雄浑气魄。
他将那“钟山”想象成了西北的边关,将那“乘长风破巨浪”的壮志,寄托在了二哥和国公爷身上。
边关不是据于天险,而据于国公等众志为国的将士,希望国朝内对边关将士有期许和信任,相信他们能守住这大好河山。能如诗中所期望那般,克服万难,平安归来。
最后则是算学题。
题目颇长:“今有田一顷(一百亩),需引水灌溉。雇工开挖沟渠,每日雇银五分,需五日乃成。渠成,每日引水浇灌,可灌田十亩。每灌一亩,需肥水钱三文。此田若得灌溉,亩产麦三石;若不溉,亩产仅一石。麦价每石值银六钱。试问:此顷田灌溉与否,其成本几何?收益相差几何?”
(这次不写答案了,大家来算算)
此题不仅考算学,更隐含了考量成本与收益的经世之思。
虽然此题对其他学子而言很是繁杂,但是对于王明远来说很是轻松,根据顺序列的算式,很快便得出了答案。
核算无误,王明远便将计算结果清晰工整地誊写在试卷指定位置。
五场考试,至此终于全部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