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杨卫国和李怀德仔细分析着,权衡利弊。
杨卫国说:“李哥,我为什么说要办这个培训班,咱们这个培训班,如果升学率能达到十几个人,到时候就说是在咱们这边买的资料,那你这利润、这产能……”
李怀德打断他:“别说了,培训班办。可是老师从哪里来?”
杨卫国说道:“我就想着从这批改造人员的家属里找,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让他们的家属帮忙弄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李怀德回应:“嗯,这我自然是没什么问题,关键看你怎么说动他们。”
杨卫国:“好,事情我来办。还有啊,李哥,这个印刷厂有了,虽然规模不大,但咱们确实有,你看这订单,也是非常吓人,是不是要扩大一点?其次,咱们是不是该收购一个纸厂?”
李怀德:“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杨卫国又说:“还有啊,李哥,最近一直有个事想跟你说。”
见李怀德示意,他缓缓说道:“这些厂子现在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医保、养老,还有咱们老牌厂子的人员问题。”
“你看红星轧钢厂,挣钱是挣钱,但养了多少工人?好几万名,退休的、没退休的,这都是一大负担。我就想着,现在是不是该停止招聘正式员工,全部以合同工的形式来招聘?”
李怀德疑问道:“这怕是不合规矩吧?”
杨卫国:“李哥,我跟你说,这还是咱们悠着点的。现在工作多难求,各个厂子什么情况你比我清楚,有份工作就不错了。”
“咱们不能宁缺毋滥,不是什么人都要。比如有些三年学徒,还是吊儿郎当的,连个一级工都要搞个七八年,这样的人,我们要他转正干什么?你说是不是?”
正好王处长也在,他点点头:“李书记,确实是这样。厂子现在摊子铺大了,有些规矩要立起来,有很多人在这儿就是混吃等死,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李怀德手指敲着桌面:“这个事我得跟上面汇报一下,我原则上是同意。”
杨卫国:“行。然后还有我们南方的几个厂子,现在已经开始试运行了,我在那边招的全是临时工,只有我们派过去的一批人才是正式工。其次,就是管理人才这块,你给拿个章程来。”
“行,老弟,这事确实是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两人又对其他问题讨论了很久,不过都是好消息。
好消息不止这些。南方分厂的小家电生产线试生产了,他特意飞过去看了,电风扇转得稳,台灯亮度也合适。
“这批先给家属楼装,”他跟负责人说,“吊扇、灯具全用咱自己下属厂的货,电线也用咱轧钢产的铜芯线,得让大伙儿知道,咱红星厂不光能轧钢,家电也能做得像样。”
全产业升级的路子,他心里门儿清。后世家电市场多大,现在不抢占地盘,将来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这阵儿,冶金工业部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不少厂子托关系想让红星厂收编。
杨卫国听着就摇头,前两年他想整合周边小厂时,一个个端着架子,如今见红星厂势头猛了,倒上赶着来,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傍晚回到家,刚推开院门,就听见屋里闹哄哄的。
几个孩子围着桌子,手里捏着纸,脸上红扑扑的。“爸,您可回来了!”大女儿举着张通知跑过来,眼里闪着光,“您听说没?恢复高考了!”
“我知道啊!怎么,你有其他想法。”
“爸爸坏死了,我不理你了。”
杨卫国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心里那股劲儿又上来了。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厂子这边,杨卫国特意找了沈老,把恢复高考的事细细说了一遍。
沈老一听就上了心,当即找了自己老伴,又联络了其他改造人员的家属——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得知要办培训班帮孩子们备考,都乐意搭把手。
培训班一办起来,来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只有二三十个厂子子弟,安安静静在临时腾出来的车间里看书做题。
可没多久,消息传开了,不少外单位的干部听说红星厂有这么个好去处,纷纷托关系想把孩子塞进来,一来二去,人数竟涨到了二百多。
杨卫国得知后,直接在厂务会上拍了板:“凡不是咱厂子弟的,一律拒收。现有的就维持这样,不能再扩了。”
他心里清楚,摊子铺太大,精力跟不上,反倒办不好事,得先把自家子弟的事办扎实。
这阵子杨卫国忙得脚不沾地,不光要盯培训班和家属楼的进度,更头疼的是接收其他厂子的事。
之前他还能挑挑拣拣,可现在上面下了硬任务,由不得他不接。
就说那家电缆厂,杨卫国原本没打算收——厂子体量不小,消耗又大,他原想给些订单让他们维持运转,可上面没同意,非得让红星厂全盘接手。
“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
杨卫国对着李怀德叹气,“早前想着稳妥点,现在倒好,硬塞过来,不接都不行。”
李怀德也皱着眉:“接过来就得担责任,这么大的厂子,人员、设备、债务,哪一样都得理顺,有的忙了。”
杨卫国揉了揉眉心:“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先派个工作组过去摸底,看看具体情况再说。咱红星厂现在盘子大了,也得有个大厂的样子,该扛的责任,躲不掉。”
话虽如此,他心里清楚,这又是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