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朱樉调研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通往金陵的一处官道上,数辆豪华马车如长龙一般行驶,而在马车队伍前后与两侧,更有数千锦衣卫和东厂番子。
    能被厂、卫一同保护的,自然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建元帝朱樉。
    话说登基之后,朱樉有过一阵迷茫时光。
    原因嘛,有点类似于突然得到梦寐以求的,一时间失去了目标。
    其次是他忽然觉得,无论将这个国家建设的有多好,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盛世。
    况且无论他如何改革,也很难跳出历史局限性,而这世间又哪有万世不易的王朝啊!
    情绪低落了几天之后,他又重新鼓舞振作了。
    既然穿越到这里,更有“万里江山图”,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不说为所欲为,总要做一些事啊!
    更何况,所谓的洪武盛世,亦有很多弊端,不说拨乱反正,一些被无辜牵连的人,总是要平反的。
    而第一个被平反的,是李善长的长子,原驸马都尉李祺。
    李祺娶的是朱元章的长女临安公主,这二人于洪武九年成婚。
    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被灭。
    仅有李祺则因驸马身份幸免于难,与公主阖家被流放到江浦。
    朱樉做太子时,纵然颇受恩宠,一些事也是不敢胡乱进言的,尤其是涉及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大桉。
    他那时也只是暗中接济,让妹子一家,过的不那么差而已。
    等他登基以后,没几日就下旨,命临安公主与驸马李祺返回金陵。
    赐还了原本的府邸,又发了许多赏赐,不过韩国公的爵位就算了。
    把人一家七十多口都杀了,再让李祺子孙做勋贵,没准暗暗怀着仇恨。
    就让他们一家安享富贵,子孙后代就做个普通人吧!
    而朱樉平反的第二道旨意,是给他的大舅哥邓镇的。
    邓镇因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而被杀,更被夺了祖传的爵位,无论怎么讲都说不过去。
    朱樉登基没几日便下旨,追封邓镇为“许国公”。
    至于他生前的爵位申国公,则由在东北经营皇庄的邓源继承。
    旨意送达时,在松辽平原领人开荒种玉米的邓源喜极而泣,当晚赏赐“佃户”酒肉无数,一同欢庆。
    朝堂之上,百官见朱樉为受“李善长桉”牵连的人平反,可谓激动万分,一时间奏疏无数,都为自己的亲卷、同乡、朋友上书。
    朱樉自然是瞧不过来的,命新任内阁主持这项工作。
    当然,最终的名单,还是要他审核的。
    除此之外,朝廷还有很多问题,如宝钞滥发、百官俸禄过低,贪腐,军户制度……。
    细细数来,洪武朝的问题着实不少,只是处于国力上升期,还危害不到政权。
    可要再过几十年,就积重难返了。
    对于具体如何改革,朱樉还没有着手,反倒做了一件令百官惊讶万分的事。
    那就是实地调研,走遍了应天府所辖的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
    所到之处,百姓们的日子过的,只能说尚可。
    基本可以做到温饱有余,却也仅此而已了。
    大明的百姓,种田纳粮,服徭役,吃饱饭,便是太平盛世了。
    至于其他的,不敢想。
    这时代,百姓出行需要路引。
    所谓的路引,顾名思义指的是老百姓出门所需的通行证。
    这是一种纸质凭证,采用半印堪合,就是路引上有一半印章,官府的存档里有另一半印章。
    官民申请到路引后出门办事,结束后需拿看路引去官府比对堪合,才算完成一次合法出行。
    对于这时代的官民而言,已经习以为常。
    可对具有现代人思维的朱樉,仍觉难以想象。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出行时就需要携带官方出具的出行证明。
    从汉朝到唐宋,再到明清,古代的“通行证”经过多次变化,但核心目的都只有一个,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便于管理,利于稳定。
    若放开路引政策,百姓得利,却会极大增加朝廷的管理难度。
    回京的路上,朱樉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到底要不要放开,反复思量也难下决心。
    行至一处驿站时,整个队伍暂时歇息。东厂、锦衣卫的人,将整个驿站团团围住,里里外外的检查,确定真的没有危险时,才将朱樉请下来。
    曹锦带着人,亲自泡了一壶好茶,更拿来带着的点心,送到皇上跟前。
    朱樉喝着茶,吃着点心,脑子里想的还是改革的事。
    瞧见一旁护卫的丁智深,冲其招了招手。
    后者忙走过来,“万岁?”
    “坐!”
    “微臣不敢!”
    “让你坐你就坐!”
    “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