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殿下也不用太过烦心!”
曹锦本想说,大明这局面,百年江山总是有的,您这才第二代,干嘛想那么远啊!
不过想想还是憋在心里,没敢说出来。
朱爽喝了一口茶,叹息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唔,这茶不错!”
曹锦笑:“这是越王殿下孝敬您的龙井,咱家命人试过了,没问题!”
朱爽闻言眼睛一亮,笑着道:“你说允炆,可有日子没瞧见他了!”
前一阵,前太子妃吕氏命人送信,说她旧疾复发,身子骨不大好。
朱允炆要回去尽孝,朱爽也不好拦着。
实际上,也没想拦着。
毕竟他在金陵,终究是有一丝风险的。
可这士绅一体纳粮,朱爽忽然琢磨,能不能让朱允炆办这个差事,恶名先由他来背,最好连奏折都是他上的。
可转念一想,命朱允炆上这个奏折不大靠谱,怎么瞧的不像他能写出来的啊!
却是得找个文官,做这个事。
另外,一旦做了这事,便是彻底开罪全天下的读书人了,必须的得有跟自己捆绑的利益集团和武人班底。就像朱棣不怕得罪文官集团,杀了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很大程度在于他有靖难功臣班底。
纵然是朱厚照,也培育出了“八虎”、钱宁、江彬等人,跟文官们打擂台。
朱爽此刻,若去了大义名分,亲信班底还不够扎实啊!
想到此处他忽然觉得,士绅一体纳粮这个事,还是缓一缓,至少要等他把兵权抓牢了才行。
同时,还要把身边的勋贵势力整合起来,才能动手打压文官集团。
而清朝之所以能将士绅集团收拾的死死的,一是刀把子够硬,在一个就是有八旗这个依附皇权存在的利益阶层。文官们若不合作,还有八旗子弟来做事,替补多的是。
大明的官员们若请辞了,补上来的还是读书人。
“土木堡啊!”
朱爽忽然感慨一句,听得曹锦、丁智深面面相觑。
老太监道:“殿下,您说的……!”
“没什么,忙你们的去吧!”
见丁智深要走,又说了句:“那个调查,就先到这!”
丁智深越发疑惑,也不敢问,应声而去。
朱爽则到书桉前坐下,提笔写下“编练新军”四个字。
其实早在他还是秦王时,就有过编练新军的想法,且付诸一定行动。
原本的秦王府三护卫,大半都换了合金制成的宝刀、铠甲。
然而,这只是军械上的变革,制度方面并无什么创新,更不用说发掘、培养多少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