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大登科继小登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热水一泡,再加些青菜一拌就成了。
    临安城的小饭馆里,大都有卖这种泡饭。
    宫里的手艺,可也没见比民间强多少,估摸着都是御厨指挥自己的小徒弟弄的。
    反正谁也不会因为泡饭不香就向皇帝告状。
    吃饭的时候,从坐位就能看出壁垒分明了。
    右配殿里,主战的大臣和主和的大臣,坐的位置就有一定的距离。
    左配殿里的贡生,也是一般无二。
    杨沅身边聚集的,都是主战的贡士。
    大家立场相同,便天然有一种亲近感。
    主战的贡士中,杨沅名气最大,大家自然以他为中心聚集到了一起。
    另一边主和的贡士们也是相似的局面。
    同科进士,谓之“同年”。
    有了这种老同学的关系,天然就是这些官场新贵之间的一种粘合剂。
    然而因为“同道”与否,这一百五十七个“同年”,在正式踏足官场的那一场,就已泾渭分明了。
    未时到了,“泾、渭”重又合在了一起,在集英殿前站定。
    官家选战还是选和,杨沅是状元还是三甲,在这一刻,都该明朗了。
    ……
    如果是隔日放榜的话,这些贡生们头一天参加完殿试,需要先领一张号纸,相当于皇宫大内的出入证,次日再从和宁门进皇宫。
    如今新天子一切从简,当日就出结果,这步骤就省了。
    唱名赐第举办仪式的地点,其实并不在东华门。
    东华门外唱名的说法,实际上是因为放榜和向外界传出榜单的地方是东华门。
    因而才有了“东华门外唱名”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东华门外扬名”。
    真正的唱名地点,一般来说,就在举办殿试的地方。
    大宋最初科举考试的时候,一共也就中十几二十多人,那时是由皇帝唱名的。
    如今每科至少一百五六十名进士,所以皇帝亲自唱名的也就只有入选一甲的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人了。
    集英殿上,皇帝、晋王、宰执、六部、三品以上众大臣,俱都分列左右。
    这一次,除了皇帝和晋王,大臣们就没有座位了,俱都是肃立站班。
    殿外,则是等着传召的新科进士们。
    集英殿上,首相万俟卨从殿试官张孝祥手中接过三鼎甲的名单,微微阴沉着脸色,上前进献给官家。
    看那样子,他显然是已经知道三甲名单了。
    这个午饭时间,其实也是官家和宰执、六部商量确定最终进士排名的过程,而这个结果,显然不称万俟卨的心意。
    官家展开名单,庄重地唤道:“一甲一名,临安杨沅!”
    站殿将军立即面朝大殿之外,中气十足地喝道:“一甲一名,临安杨沅!”
    殿门处的禁军卫士也转身向外,高声传报。
    消息口口相传,一直传到肃立的新科进士队伍当中,立即有人一脸狂喜,有人脸色骤变。
    脸色骤然的自然是那些不能坚持本心,奏对完全是观望风色,想要投机取巧的。
    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今官家既然点了杨沅为状元,那自己的主和言论岂能入得圣心?
    那他的成绩……
    听到唱名的杨沅深深吸了一口气,强抑激动,举步向丹陛之上走去。
    身后,是无数道或妒或羡的目光。
    到了殿下,又有辅试官捧着新科进士的花名册,向杨沅仔细询问了他的姓名、父亲之名、祖父之名。
    幸亏他大哥杨澈把老祖宗的灵位都从北方背过来了,杨沅又时常给大哥和杨家列祖列宗上香,父祖姓名自然是知道的。
    其实杨沅方才在殿上那般大出风头,殿上何人不认得他?
    只不过这上殿之前核对祖、父姓名的环节断不可少,因为出过这方面的差错。
    宋真宗天禧三年殿试的时候,就出过同名同姓的两个进士。
    当时唱名上殿,既不念籍贯,也不核对父祖。
    结果本来只该考个三甲的那位进士耳朵尖,先听到了唱名。
    他以为是喊他,就上殿领旨谢恩了。
    等那位考中二甲的进士慢吞吞地走上金殿,真宗皇帝才发现弄错了。
    二甲和三甲是要背一辈子的资历,先上殿的那位怎么舍得换回来。
    他就对真宗皇帝说:“臣已领旨谢恩了!”
    那意思你可是皇帝,金口玉言,现在你看着办吧。
    这要是明太祖,绝不可能接受这种“勒索”,宋真宗却是苦笑着将错就错,先让两个进士就这么上了“领奖台”。
    虽然第二天宋真宗就又下了一道旨意,给真正考中二甲的那位进士调整了出身。
    但占了便宜的那位,也就真的占了便宜了。
    从那以后,朝廷殿试唱名时,便会带上籍贯。又怕偶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