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尾声之五·大结局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已经开始盘算回到日本后也要让海军部研制这种真正的飞行航母。
    石井四郎随口问道:“本次的演习任务是什么?”
    美国海军军官说:“任务很简单,并非机密,主要是协助海军校准无线电发射塔。”
    石井四郎和朝香宫转头看向几名埋头调校仪器的技术人员,无意中看到了无线电设备上的“ly”铭牌。
    一瞬间,电闪雷鸣,空中出现了强烈的雷暴与大风,艇身不得不下降高度,但海面的风也不小,十几分钟后,阿克伦号飞艇的下鳍脱落,飞艇轰然解体。
    很多人都知道1937年的兴登堡号飞艇事故,这艘德国建造的飞艇使用的是氢气,因为当时的美国早就严禁氦气出口,卡了德国脖子。
    在经过一年的成功航行后,兴登堡号1937年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海军航空总站准备降落时发生空难。艇身不知道什么原因起火,氢气的燃烧太快,仅仅34秒就烧成灰烬。
    不过神奇的是,兴登堡号上一共9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其中36人身亡,竟然有61人生还,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兴登堡号是最著名的飞艇空难,却不是死亡人数最多的飞艇空难。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1933年美国海军的阿克伦号,73人死亡。——不对,现在成了75人。
    之所以兴登堡号成了飞艇的终结者,可能是因为它是个商用飞艇,而且降落时现场有很多观众,还有人拍下了那张可怕的空中燃烧的照片,造成了巨大恐慌,没人敢再乘坐飞艇。
    阿克伦号则是艘军用飞艇,社会影响力没有那么大。
    不管怎么说,随着这次演习,朝香宫与石井四郎两个罪恶万分的战犯悄无声息死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次日,李谕在得到空难消息后,先假装难受了一下,然后心中暗舒一口恶气,为了这个计划,他忙乎了几个月之久。
    唯独可惜的是,登上飞艇的只有两个日本超级战犯。
    死有余辜!
    ——
    爱因斯坦此时走进李谕的办公室,说道:“好伙计,你的办公室真大。”
    李谕笑道:“办公室太小,对不起我这么大的上市公司。”
    李谕在纽约又买了几处大房产。
    “看来我们以后能见面的机会多了。”爱因斯坦说。
    “应该是的,”李谕翻了一页报纸,“你回不去了。”
    报纸上面有另一则新闻:
    柏林歌剧院前,四万多名带着卍字徽的狂热德国人将一本本书籍投入熊熊大火。钠脆宣传部长戈培尔激动地大喊:“犹太人的思想已死,德国灵魂终于可以重新表达自己了!”
    “是啊,回不去了,”爱因斯坦苦笑一下,“新政府颁发了一条法令,规定犹太人不能有正式职位,包括在科学院或大学。”
    小胡子的这项决定,让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德国国内60名理论物理学教授中的26位被迫逃离,除了爱因斯坦,还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玻恩、迈特纳、费米、斯科特、魏格纳等等。
    其中几人此后又帮着盟军造出了核武器。
    李谕问道:“普朗克先生怎么说的?”
    “普朗克先生曾经就这条驱逐令向总理呼吁过,希望对待科学家时能够暂缓执行,”爱因斯坦唏嘘道,“但希特勒却说,‘如果解雇犹太科学家就意味着当前德国科学的毁灭,那么我们今后几年就不要科学!’所以,我们只能离开。”
    李谕说:“欧洲真的去不了了。”
    席卷全世界的血雨腥风要来了。李谕突然想起那张著名的照片,台上是希特勒的疯狂演讲,下面所有人都向前举起右手,唯有一人环抱双手,与人群格格不入。
    日本人的疯狂一点都不比他们少。
    二战时期,李谕待在美国能做的事情比国内要多,他可以暗中控制手中巨大的财力难受小鬼子;还可以援助抗战,并通过苏联帮助我们的红色基地。
    总之最少能让小鬼子多付出几十万的伤亡。
    ——
    1948年,斯德哥尔摩。
    钱学森和赵忠尧两大家子来到李谕的小岛。
    “行李哪?”李谕问。
    “打包好了,都在路上,足足十大箱。”钱学森说。
    赵忠尧不太理解为什么让他们这么早来瑞典:“在美国其实更方便。”
    李谕说:“再过一年,想回国就难了。”
    “现在国内战事好像还看不出输赢吧?”钱学森说。
    李谕说:“快了,形势马上明朗。”
    吕碧城端上来了一盘水果:“长途跋涉,辛苦了。”
    钱学森连忙道:“不辛苦!而且我看这里的研究条件也不差。”
    李谕说:“没有以前好了,45年美国的阿尔索斯行动抢走了大量科学家,苏联也带走不少,不过咱们也不用求他们了。”
    赵忠尧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