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西,宋应升于1646年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卒后遗有二子,长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二人均有文才,人称“双玉”。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父祖遗训,在家乡安心耕读。至清嘉庆年(17961820),他的后代都成为贫苦农民。
宋应星一生适值明末乱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明政权又相当**,社会经济状况愈益恶化。他年轻时曾想通过科举入仕途径,施展其济国济民的政治抱负,但多次会试的失利,使他目睹考场与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终与科举决裂而转向实学。他在会试途中,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作了大规模科学考察,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在这万里行程中他还作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对明末社会作了剖析。这都为他日后撰写有关著作提供了素材。所以他虽历尽艰辛拔涉几十万里行程而未得中功名,但却获得极其珍贵的科学校术知识和社会见闻。更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觉醒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宋应星才大学博,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作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1)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有《天工开物》、《观象》、《乐律》等;(2)属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有《野议》、《画音归正》、《杂色文》、《春秋戎狄解》等;(3)介于上述两大领域之间的有《原耗》、《卮言十种》等;(4)属于创作的有《思怜诗》、《美利笺》等。总共有十几种。这些著作都成于明末或明清之际,由于社会动乱,再加上作者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故为清统治者所不容,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散失。现在保留下来的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5种,而后两种是《卮言十种》中残存下来的。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主要代表作,此书于崇祯十年(1637)由友人涂绍煃(约15821645)资助刊刻。《天工开物》共3卷l8章,计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蘗》及《珠玉》等章,所叙述的内容涉及农业及工业近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
《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各章先后顺序的安排是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作出的。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章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章,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章垫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
上卷有6章,多与农业有关,《乃粒》主要论述稻、麦以及黍、稷、粱、粟、麻、菽(豆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及有关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的栽培技术介绍得特别详细。《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和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操作要点,特别着重于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先进技术及丝纺、棉纺,给出了大提花机的结构图。《彰施》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详于靛蓝的种植和蓝靛的提取以及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的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叙述稻、麦等的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及工具,偏重介绍稻谷加工所用的风车、水旋、石碾、土砻、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主要叙述甘蔗种植、制糖技术及工具,同时论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以上是上卷各章内容概要,每章所述内容不是平铺并列,而是有主有次,选择重要产品为研究重点,突出介绍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因此全书每章各节都主次分明。
中卷有7章,多为工业技术。《陶埏》叙述房屋建筑所用砖瓦及日常生活所用陶器、瓷器(白瓷、青瓷)的制造技术及工具,着重介绍江西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配制、造坯、过釉到入窖烧结,都给以说明。《冶铸》是论述中国传统铸造技术最详细的记录,着重叙述铜钟、铁锅和铜钱的铸造技术及设备,包括失蜡、实模及无模铸造等三种基本方法。《舟车》首先用数据标明船舶和车辆结构构件及用材,同时说明各种船、车驾驶方法,详细介绍了大运河上航行的运粮船“漕船”,是有关交通工具的专章。《锤锻》系统叙述了铁器和铜器锻造工艺,从万斤大铁锚到纤细绣花针都在讨论范围之内,其中还有各种生产工具如斧、凿、锄、锯等的制造,以及焊接、金属热处理等加工工艺。《燔石》论述烧制石灰、采煤、烧制矾石、硫黄及砒石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