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征讨准歌尔蒙古的一系列战争里,也同样采取了与明军相似的火器战术。在乌兰布通会战里,清朝就是采取了首先利用鸟枪队与火炮队轰炸,再采取骑兵步兵集团冲锋的战术,最终冲垮了葛尔丹的大军。要知道葛尔丹的军队已远非普通蒙古骑兵可比,他的军队是由沙俄训练并几乎用俄罗斯武器武装起来的,是一支兼有热兵器火力和蒙古骑兵传统凶悍特征的精锐之师,实力自然远强于明朝时期的传统对手鞑靼和瓦刺们。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征讨葛尔丹的军队,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陕西地区的汉人绿旗兵,配备有明军传统的战车营,而火器战车也成为了扭转战场局势的关键因素。可见明朝的火器战术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相反是完全可以取得战场胜利的。但是同样的装备,同样的战术,为什么在明军本身身上就不能奏效呢?
    还有另一场被史家诋毁多年的战争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史家们总是喋喋不休的唠叨着蔚山之败和碧麟馆之败,却忽略了如下几个重要的事实。首先是碧麟馆战役,按照清朝人的记录,这一战显然是明军战败了,冒敌轻进,遭遇日军埋伏,最终突围撤退。这一战也成为当时明朝内阁腐儒们攻击李如松的口实。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日本方面对这场战役双方伤亡的记录:明军战死一千八百人,伤一千多人,五千先头部队几乎被打残了不假,但是日军呢?日军死伤共记有五千多人。也就是说,日本以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和数倍于敌人伤亡的代价,才换取了消灭明军两千人的战果。要知道这时的日军,论战斗力不弱于蒙古蛮族,论装备,甚至在火枪方面明军也不及。碧麟馆之战是一场围困战,日军苦战一天一夜,虽然暂时阻止了明军的进攻势头,但是并没有消灭被围困的明军,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反而最终被明军突围而走。日军在那场战役里动用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火器,比如日本火绳枪和仿造葡萄牙人的大铁炮,并且动用了几乎他们能调动的所有骑兵。对比萨尔浒之战里明军面对全冷兵器八旗骑兵的迅速崩溃,这样的情形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样是辽东兵,为什么在不到二十年间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战斗力凶悍的日军在朝鲜战争后期,极力避免和明军进行野战,相反是苦苦的依托堡垒和火枪优势打起了防御战,这并非是因为军队数量的原因,在朝鲜战争的大多数战役里,日军动用部队的数量都要比明军多,朝鲜战争时期日军的情形,恰似后来明清战争里明军的情形,即“依坚城,凭火器”。难道我们就由此说日军的战斗力远弱于满清八旗?我们再来看看皇太极征朝鲜的情景,满清的优势部队遭到朝鲜的顽强阻击,并未能占领朝鲜全境,最终只是签定了一个体面的条约了事。而日军攻打朝鲜,则是以迅雷之势把朝鲜打到了鸭绿江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抗倭援朝时期的日军,是至少不弱于满清八旗的。我们也不禁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虎狼之师的日本,明朝可以打出一系列漂亮仗,面对满洲八旗却又如此不堪一击了呢?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对戚继光的战术思想有一个评价,即戚继光防御蒙古的战术思想,在未来的战争里“并没有得到实战的检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的事情”。黄教授大智大慧,但也难免有犯错的时候,事实上,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正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一个检验,戚继光所倡导的“步骑战车协同作战”的思想在朝鲜战争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且不说明朝参战的部队,有许多是戚继光训练出来的老班底,即使是辽东军和四川军,也多执行了车骑步配合的战法。碧麟馆之战里,在遭到围困且地势处于劣势的情形下,明军正是凭借迅速结阵的车营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冲锋,在使敌人付出重大伤亡后安然突围。而在整个朝鲜战争的野战过程里,明军赢得了几乎所有野战的胜利,明军遭受的挫折多为攻坚战。另一个被史家诟病的武器战车。并非如一些短视的历史学家所说:在战场上没有发挥任何实战作用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战车之所以作为一个单独营的建制保留下来,正因为它在历次战争里所建立的功勋,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戚继光对于战车的重视不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朝鲜的一系列会战和后来袁崇焕的宁锦大捷里,战车都成为野战里不二的利器。另一个被史家忽略的车战是俞大猷指挥的安银堡战役,此战里明军依靠战车百辆,步骑三千打败鞑靼数万精锐骑兵。此战其实颇有近代战争意思的,明军用车阵施放火器,阻击敌人骑兵的冲锋,既而步兵出击,骑兵两翼迂回包抄,最终大败敌人。而类似的战术在后来戚继光抗击鞑靼和李成梁攻击土蛮时,明军也不止一次使用过并且取得了胜利。而这样的战斗情形也和同时期欧洲对于游牧蛮族的一系列征服战争分外相似,也就是说,以明朝当时的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歼灭比己多几倍的蛮族骑兵,从战术角度讲是完全可以实现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