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3章 储君岂无天子威(八)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得知汪无择抵达南京之后,朱翊釴第一时间召见了他,作为朱载坖在之前派到扬州组织盐业商会的人,汪无择来到扬州,凭借汪家的人脉和锦衣千户的名头,在石昆玉的支持下,汪无择迅速在扬州团结了一批盐商,对于朝廷的盐法新政,他们也有一些看法。
    朱载坖认为,盐商行会也是朝廷盐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商人,朝廷有时候也要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作为朝廷盐政的补充,朱翊釴南下,主要也就是为此事的,两淮盐政,事关天下安定,朝廷岂能不重视。
    汪无择行礼之后,朱翊釴问道:“盐商们怎么说?”
    对于朱翊釴来说,他首先关注的就是盐商们对于朝廷盐法新政的态度问题,这点汪无择认为面对朝廷的强势,他们只能选择接受,但是他们也有一些疑虑,朱翊釴让汪无择讲来。
    盐商们主要担心的是两个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盐引能否及时兑现的问题,之前是这些盐商们向朝廷缴纳的引价不高,主要就是盐税部分,盐商领取盐引之后,自己下场收盐,钱货两讫,现在朝廷不准盐商下场支盐,同时将盐价也大幅度提升,对于盐商来说,这使得盐商的资金成本增加了,而且盐引的价格也大幅度上涨,这就使得盐商的资金压力增加了,这样的话,盐商们对于朝廷能否及时交付食盐产生了怀疑,一旦朝廷收了盐商巨额的引价,又无法提供食盐的话,盐商立马就要破产的。
    对于这点,朱翊釴认为不是问题,按照朝廷的盐政则例,现在是要盐政分司将食盐从各个盐场收来统计好了之后,才能够将食盐数量统计交给运司,由运司开具盐引,发卖给这些盐商,朝廷是先有盐,再印制盐引的,不会出现之前的滥发盐引的情况。
    而盐商们的第二个担忧就是盐价问题,因为现在朝廷大幅度提升了引价,而对于盐价又要实行严厉的限价措施,盐商们认为朝廷将盐价限制的太死,盐商的利润过于微薄,难以维持,对于这个问题,朝廷也有了一些对应的措施,食盐限价是必须要实施的措施,朱载坖必须要保证百姓的生活,所以这些关系到百姓日常生活的物资,绝对不能随意涨价跌价,这些都是会引起民意波动的,所以食盐限价必须严厉执行下去。
    但是对于盐商的利润,也确实是要予以保证的,否则的话,就没人再为朝廷行盐了,这点确实是要注意的,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了之后,拟定了几个办法,第一就是对于一些积极交税,还有帮助朝廷开中的商人予以奖励,奖励的方式就是增斤,也就是增加一引食盐的份量,原本朝廷一引食盐的重量是二百斤,可以增加五斤到五十斤,作为对于这些商人的奖励。
    第二就是对于盐课的减免和缓征,食盐贸易的周期很长,一旦资金周转不开的话,盐商就容易破产,而盐课钱粮,关系军国急需,同时也是盐商的主要经济负担,它是朝廷与盐商经济利益的焦点。无可厚非,盐商经营盐业必须要向朝廷缴纳盐税,盐税额度的多与少则掌控在朝廷或者说皇权的手中。常常通过盐课的缓、免、带措施,来表现对盐商的“优恤”。
    “免”是指全部或部分免除应征额课银两及其它杂项,“缓”就是指延长盐商交盐课的限定时间,“带”是指分期征缴盐课。但是这些仅限于盐税,引价部分中的盐价仍然是必须立即缴纳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少府监向这些盐商借钱,朱载坖和新任少府卿严世蕃商量之后,准备少府监动支内帑,向符合条件的盐商发放贷款,支持他们经商,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盐商在经营盐业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这种贷款的利息不高,盐商们能够承受。
    朱翊釴要汪无择向这些盐商说明朝廷的恤商之策,同时要尽快成立盐业商会,朱翊釴到扬州的时候,会亲自为盐业商会站台,而汪无择,自然就成为了盐业商会的总商。
    朱载坖的上谕也很快抵达了,姚臣也赶到南京,朱翊釴向他询问有关在凤阳兴修水利一事,尤其是现在劳堪等人对他质疑,姚臣则认为,现在凤阳水旱无时,百姓根本无法安心耕种,何来的休养生息呢?现在的办法应该是不惜一切代价,兴修水利,保障凤阳等地不再受灾,这样百姓才能够安心劳作,中都也能够恢复生机。
    姚臣说道:“殿下,凤阳、淮安以北地高,宜谷黍,而少塘堰,一遇亢旱则坐观枯稿。淮阳以东地下,宜私稻而少堤好,一遇水涝则任其淹浸。故江北地利不尽,乞救徐、颖等处兵备官,督率所属,躬亲相度,随其高下,开浚修筑,使蓄泄得宜,旱涝有备,教民随地播种,一如江南,则无旷土、无惰民,而民食可足。”
    姚臣的想法就是凤阳人力不足,就从整个江北征发百姓和士卒,完成水利设施的兴修,朱翊釴也没有当即决定,而是决定到了凤阳实地勘察之后再做决定。
    姚臣还向朱翊釴奏报了一件事情,就是临濠仓仓储不实,这可不是小事,据姚臣说,中都福建官仓储谷十处九空,甚者谷既全无,仓亦无存,仓储是地方应急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朱载坖即位以来的重要新政措施之一,朱载坖之所以极为重视仓储,就是担心水旱灾害影响百姓生活,使得百姓沦为流民,而现在仓储失实,朱翊釴肯定是要穷究此事的。
    朱翊釴于是决定立即出发,先赴扬州,处理完盐政事宜,就立即北上,赶赴中都。而朱载坖也在京师处理政务,在朝廷的命令下达之后,王崇古和李成梁迅速采取行动,驱赶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也出兵协助官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