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章 见闻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秦朝的朝堂氛围一向很好。
    今日廷议,诸位官员聚集一堂,并非是像往常那样讨论政事,而是听姚贾讲他的航海经历。
    姚贾的航海笔记上,除了用秦字写的各地信息资料,还用画笔画下来了一些中原没有的稀奇玩意儿和图画。
    他们的航线先是从日南,都元,湛离,到黄支国。
    黄支国的大王共将国民们分为四个等级。因为这算是专有名词,姚贾和他的半吊子翻译员都翻译不明白,所以就直接用黄支语写在了笔记上,传阅一圈观看后,众人也都从未见过这种类型的文字,唯有姜珂,依稀感觉这些字有点像藏文。
    他们以血统论身份的贵贱,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已经定下来了自己的阶级,一辈子都无法更改,高贵者永远高贵,低贱者永远低贱,像姚贾,陈平,李斯这种凭借自己的能力跨越阶级,白衣相卿的情况永远不可能存在。
    姜珂:我嘞个白象种姓制度。
    她偷偷地瞥了一眼嬴政。
    陛下啊,文化这种东西咱们应该取其精华,种姓制度这种糟粕咱们就别学习了吧!
    好在嬴政并不在意这种制度,世卿世禄制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被淘汰了,他还没昏聩到想要继续复兴这种腐旧积垢。
    黄支国天气炎热,民俗,语言文字,穿着,制度等都和中原和不一样,那里的思想并不像中原这般森罗万象,诸子百家,相互争鸣,而是只统一崇拜一种宗教。
    姚贾专门带人去了黄支国寺庙里住了一旬,也就是十天,时间匆忙,再加上翻译原因,姚贾只囫囵半片听懂了其中一点点的意思。
    佛说,世间每个动作或念想都会产生后果,这便是“业”的报应,人的今生不过是前世的“业”,人来世的后果便是今生的业,以至于无穷,所以今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来世才会得到好的业果。
    众人对此,理解不一,反应也各不相同。
    其实,姚贾心里有一些独属于天朝上国的骄傲,他认为这些蛮夷小国的思想根本比不上大秦的思想,但来都来了,秦不走空,总要从这里拿上一些东西回秦国吧?
    黄支国倒是有一种独特的黑色犀牛可以当做特产,这种犀牛头似猪而四足类象,额头和鼻子上都有尖锐的角,但是这种犀牛的体型太大了,不适合养在船上,容易伤人。
    所以姚贾离开时就只带走了一点点经书,……和几个僧人。
    当然,并没放弃这个犀牛,他告诉黄支国的国民们。在黄支国东北方向的华夏有很多很多洁白如雪的白纸,如果他们想要,可以抓犀牛去华夏换纸。
    华夏人都很友善的,仅用一只犀牛就能换取足足一整箱白纸。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都没有黄支人到华夏地区的消息,姚贾猜想,他们可能是在路上迷路了。
    见者有份,姚贾将他从黄支国带回来的经书一一分给在座诸位,有写在贝叶上的,有写在陶片上的,但大部分的经书都是那
    几个僧人后来抄录在白纸上的。
    其实……这东西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处,大家都看不懂上面的字,但就像后世出门旅游买纪念品一样,也没实际用处,主要是起到一个放到自己藏室里用来装饰、收藏、和看着好看的作用。
    姜珂陷入沉思。
    然后开始计算。
    按照历史时间线来看,现在应该是公元前二百年,唐朝是在公元六百年左右,中间间隔了大概八百年的时间。
    唐朝看现在,就相当于现代看宋朝,那八百年后,这几箱子经书岂不算能得上文物了?
    如果这些东西能好好保留下来,那八百年后的剧情就不是唐三藏出使西域了,而是僧人东渡到华夏,来学习这里珍藏的古籍中的大成佛法。
    倒反天罡,但爽文。
    但是想到他们那个世界起源的德行,姜珂又提笔在经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几行大字。
    “始皇帝三年令月,上卿姚贾航海归来,众卿齐聚,围炉廷议,带黄支国经书,于吾等无甚大用,然秦重它文,故收于藏室。”
    姜珂心想,看到我们大秦这么好的工作氛围,还不迷死你们后世这些人。
    离开黄支国后,姚贾带着团队继续航行,虽然华夏的航海技术如今才刚起步,但在厄立特里亚海湾(今红海流域)附近的国家,因为靠海,造船和航海技术稍微发达一些,姚贾他们一路航海一路修船,又航行到了一个沙漠部落。
    这个地方气候干燥炎热,风沙很多,也很大,干旱荒凉,视线里是一望无垠的黄色沙漠。只有很少的绿洲。他们的交通工具不是牛车马车,而是橐驼。
    这里有各种形态、高大突兀的岩石,当地人会开凿石窟用来当做墓穴,用水和沙子按比例融合成坚固的材料制作房屋,这里的石雕风格也和华夏不同,非常精美,虽然不能把当地贵族坟头上的石壁敲下来带回大秦,但他带了几个缩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