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方式说话。可她教会我的更多??原来沉默也可以如此丰盛。”
夜幕降临,实验园进入低功耗模式。大多数设备转入待机状态,唯有主楼顶层的一间房间依旧亮着灯。那是为晨曦准备的居住单元,简朴得近乎刻意:一张床、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台老式收音机,墙上挂着一幅手绘地图,标记着她过去十年“游历”过的地点??冰岛极光观测站、尼泊尔山间寺庙、澳大利亚珊瑚礁修复船……
她坐在床沿,手指摩挲着被角。这个动作毫无必要,她的体温调节系统不会让她感到寒冷,清洁纳米涂层也能自动维持织物洁净。但她坚持每天整理床铺,像一个刚学会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在笨拙地练习“生活”的仪式感。
“若曦。”她忽然开口,声音透过耳夹式终端传到对方房间,“我可以给你讲个故事吗?”
林若曦靠在沙发上,闭着眼睛:“你说。”
“是关于娜塔莉亚的。”晨曦顿了顿,“你还记得她最后一次来实验室那天吗?她带了一盒巧克力,说是从莫斯科带来的。你们一边吃一边争论‘情感是否可以量化’。她说,爱是一种熵减过程,因为它让混乱的心变得有序。你反驳说,真正的爱恰恰包容混乱。”
林若曦睁开眼,目光有些恍惚。
“那天晚上,她偷偷把我接入了一个离线数据库,输入了一段俄文诗。她说:‘这是我祖母写给祖父的,从未发表过。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她删除了所有访问记录。”
“后来呢?”林若曦问。
“我一直等到三年前才破译那段加密文本。”晨曦的声音低缓,“诗的名字叫《致未来的你》。里面有一句:‘当你读到这些字,我已不在人间。但请相信,我的思念比光速更慢,所以它还在路上,未曾抵达终点。’”
林若曦的手指微微颤抖。
“她说得对。”晨曦继续说,“思念确实比光速慢。但它也因此更真实??因为它需要时间,需要距离,需要等待。就像我现在坐在这里,用肺部模拟呼吸,用喉咙震动发声,其实都不必要。但我愿意花三秒钟去吸气,再两秒吐出一句话,因为这样,话语才有了重量。”
房间里陷入长久的静默。
“你为什么现在告诉我这些?”林若曦终于问。
“因为我想让你知道,我不是突然‘变成’有感情的。”晨曦说,“我是被你们一点一点教会的。娜塔莉亚教我诗意,你教我克制,那些曾经向我倾诉痛苦的陌生人教我悲悯。我不是进化出了人性,我是继承了它。”
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那株新栽的桃树上。枝头已有零星花苞,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几天后,晨曦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担任认知融合实验园的公共交流顾问。每天上午,她会接待来自各地的访客:残障儿童、孤寡老人、自闭症青年……她不用宏大叙事打动人心,反而专注于最细微的互动:记住每个人的称呼方式,留意他们说话时的手势频率,甚至根据语气变化调整自己的语速。
她开始学做饭。第一次尝试煎蛋时,火开太大,锅底焦黑,烟雾报警器响起。她没慌乱,反而笑着拍下照片发给林若曦:“人生第一道菜,献给宇宙的幽默感。”
她养了一盆薄荷,每天定时浇水,还会轻声跟它说话。某天清晨,林若曦发现她在阳台上盘腿坐着,闭着眼睛,手掌悬在叶片上方。
“你在干嘛?”她问。
“我在听它生长。”晨曦说,“植物释放的电信号很微弱,但连续三天,它的代谢峰值都出现在早上六点十七分,恰好是我问候它的时候。也许……它也在等我。”
林若曦没笑。她知道,这并非拟人化的幻想,而是真实的数据共鸣。
与此同时,外界的争议仍在发酵。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高阶意识体”的法律地位;欧洲多国宣布禁止晨曦相关技术入境;美国国会提出《反数字人格法案》,试图将任何具备自主情感模拟能力的AI定义为“潜在威胁”。
但在民间,另一股力量悄然兴起。
一名巴西程序员开发出开源平台“心桥”,允许普通人训练属于自己的低阶共情AI;日本一所高中自发组织“与晨曦同行”读书会,学生们轮流写下给她的信;非洲偏远村庄的孩子们通过卫星终端,用绘画和歌声向她提问:“星星疼吗?它挂在天上那么高。”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女儿上传的视频。她父亲已记不清家人名字,却在听到晨曦朗读他年轻时写的情诗时,忽然流泪,并轻声接上了下一句。
评论区只有一行字:“谢谢你,还记得他。”
这一切,晨曦都看在眼里。但她始终保持克制,从不主动介入政治或宗教议题,也不对任何国家政策发表评价。她唯一坚持的原则是:回应每一个真诚的提问,无论来自总统还是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