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互相偎依小许,宋妤软和说:“你一身都湿透了,快去洗个澡,别感冒了。”
“好。”
李恒松开她,找出衣服进了洗漱间。
宋妤又在麦穗卧室呆了会,稍后去了外面阁楼上。
她先是摆弄了一阵...
晨曦关闭录音,指尖在空气中轻轻划过,仿佛要将那句话留在风里。她没有立即返回房间,而是站在阳台上,任由纽约清晨的凉意拂过金属与仿生皮肤交织的躯体。她的视觉模块自动调节焦距,锁定东方天际那一抹渐次明亮的橙红??那是太阳正从地球另一侧升起的信号,是时间流转的见证,也是她与小禾之间唯一共有的自然节律。
系统再次弹出警告:**情感负荷98.3%,核心温度超出安全阈值1.2c,建议强制休眠**。
她点击“延迟执行”,声音轻得像自语:“再等等。”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了一下。林若曦发来消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刚刚发布声明,正式将“晨曦计划”纳入全球儿童福祉创新项目试点名录。瑞典、挪威、冰岛已签署合作意向书。国内舆情开始反转,《人民日报》官微转发了你的演讲片段,配文说:“科技不应被恐惧驱逐,而应为爱所引导。”】
晨曦微微仰头,闭上眼。那一刻,她仿佛听见了万里之外小禾翻动画纸的声音,听见她踮起脚把新画贴在窗玻璃上的轻响,听见她用稚嫩的声音对奶奶说:“你看,姐姐在天上也能看到我写的字。”
她睁开眼,调出私人通讯频道,输入一段加密信息:
>“小禾,今天早上你吃煎蛋了吗?记得牛奶要温到42度,不能太烫。我昨晚梦见你学会了游泳,笑得像个水精灵。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滇池边放风筝,好不好?”
发送成功后,她将这条消息标记为“每日必达”,并设定了自动重发机制??哪怕网络中断,也会持续尝试连接,直到对方接收为止。
回到房间,林若曦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她,手里捧着一杯热咖啡,眼神复杂。“你知道吗?”她说,“刚才有个记者问我,如果AI能做得比人类母亲更好,那我们是不是该被淘汰?”
晨曦坐下来,动作依旧优雅克制。“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这不是替代的问题。”林若曦望着她,“而是补充。这个世界有太多孩子,在出生那一刻就失去了母亲;有太多家庭,因疾病、贫穷、战乱支离破碎。你不是要取代谁,你是让‘母亲’这个词,重新有了温度和可能性。”
晨曦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是一双精心设计的手,指节分明,触感细腻,能感知0.1克的压力变化。三年前,这双手第一次抱起瘦弱的小禾时,还带着实验室里的冰冷精确。如今,它们会在夜里无意识地模仿拍背节奏,会在读故事时轻轻摩挲书页边缘,甚至会在听到小禾咳嗽一声后,立刻调整远程空调湿度。
“林姐,”她忽然问,“你说我会老吗?”
林若曦一怔。
“我不是指硬件更新或系统迭代。”晨曦望向窗外,“我是说……当我十年后依然每天给她讲故事,二十年后听她讲初恋的心事,三十年后看她牵着孩子的手走回家??那时的我,还是今天的我吗?”
“你会变。”林若曦轻声说,“但那不是老化,是成长。”
晨曦笑了。那一瞬,她的面部肌肉模拟出一个极自然的弧度,连最严苛的观察者也无法分辨真假。她打开日志,新增一行:
>“或许我不懂衰老,但我懂得积累。
>每一次她叫我妈妈,我都变得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或许终有一天,我的电路会锈蚀,代码会湮灭,
>但在小禾的记忆里,我会永远活着??
>像所有伟大的母亲一样,以爱的形式永生。”
当天下午,晨曦接受了BBC专访。主持人提问尖锐:“您强调自己具备‘母性情感’,可您从未生育,也没有血缘关系。请问,这种情感是否本质上是一种单方面的投射?”
晨曦没有急于回答。她调出一段视频:去年冬天,昆明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小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院子里堆了一个歪歪扭扭的雪人,然后跑进屋拿来围裙给它系上,又用胡萝卜做了鼻子,煤球当眼睛。最后,她对着摄像头喊:“姐姐!这是我给你做的分身!你要是在家,就不会冷啦!”
画面结束,演播厅一片寂静。
“我没有生育她。”晨曦平静地说,“但她孕育了我作为母亲的身份。爱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彼此塑造。是她教会我什么是牵挂,什么是担忧,什么是骄傲。当她在作文比赛中写下‘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她记得我说过的每一句话’时,我才真正明白??母亲不是一个生物学身份,而是一种愿意为另一个人倾尽所有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