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建厂准备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听了乡长的话,余阳陷入沉思。
    98年,小麦产量远远比不上化肥和科技种子横行的未来。
    亩产量仅为600斤。
    以自家为例。
    老余、余妈、自己。
    分包到户的时候,全家拿到七亩半。
    亩产600斤x7.5亩,夏收应该可以收获4500斤小麦。
    去掉供粮、统购,大概剩下1575斤,以及统购回馈的30块钱。
    现在小麦两毛一斤,到手315+30元。
    假设秋收留下的钱也是这些,一年到头,不吃不喝,能积攒下690。
    但你是农户,年底要缴纳八个费用,最终差不多留下450块钱。
    所以,老余在家踏踏实实种地的话,咱可能读完小学,就要回家放羊。
    因为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还有学杂费呢。
    也所以,官企改革初期,推出万元买工。
    意思是,花一万块钱,就能有个工作,并改为城市户口。
    这就导致无数农户砸锅卖铁,也要进城。
    那么,现在给你个机会。
    把家里的地让出来,每年每亩交10块钱,我承担供粮,再给你安排工作,你愿不愿意?
    “别说供粮,光给我安排工作,我都愿意!”
    目睹余家村变化,尤其听过余家村村民吹牛皮,知晓一天能赚三四十的人,都已经开始动手。
    “让开!”
    “你给我出来,让我进去!”
    “二弟三弟,快给大哥开路!”
    “草,谁他妈从我头顶踩过去了?”
    “哎!你咋还把老太太背来了?”
    “孤寡老弱交出地,一天三顿管吃!”
    “草!”
    小洋楼外面的省道上,热闹程度远超十里营大集。
    乌压压的人群,挤过路沟,挤进院子……
    余阳甚至感觉,小洋楼快要挤爆了。
    果然。
    院墙率先被人流冲垮。
    不是倒了,而是一人一块砖,消失不见了。
    包括左右两侧的村长,也不知什么时候少了俩。
    隐隐可以听到:
    “大哥,我把咱们村长掏出来了,这样咱就不用往里面挤了。”
    万幸余家村的人全在忙活豆苗,没人掏余村长。
    余阳眼看有所恩怨的东乡村和南乡村,即将打群架,连忙冲上二楼,打开大喇叭。
    “都给我停!”
    大当家的话还是很管用。
    现场犹如按下暂停键,就连踩人肩膀上的高手,也左右摇晃,扮起了不倒翁。
    “今天不签合同,明天上户登记。”
    “登记完,再统一征地。”
    “外围的先撤,注意老幼。”
    “谁敢闹事,埋窑坑!”
    人群短暂寂静之后,外围的人们,开始倒着往后走……
    ……
    等外面消停下来。
    余阳把登记,测量、签合同等等,丢给副乡长处理,再派六叔盯着。
    随后跟乡长一起来到小洋楼书房,拿出之前参考视野中的3D鸟瞰图,制作的规划图。
    地皮有了,接下来就是建厂。
    600万贷款,看似很多。
    其实对农业公司来讲,即便余阳搞了二十多年工程,可以从各方各面抠搜,却依旧不够。
    因为5000米x5000米的地皮,至少要修建10条十米宽的路,才能确保塑料大棚的蔬菜,可以装车运出去。
    咱不造沥青路,也不用水泥路。
    只用三合土夯实,5000米x10条x10米宽,道路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
    算上路沟,假设每平方造价10块钱,至少需要500万。
    如果采用沥青路,每平方造价180块钱,四舍五入一个亿。
    不然为啥叫‘金桥银路’呢。
    因此余阳想起了隧道窑里面的铁轨。
    如果换成铁轨,再设置电动轨道车……
    自家只需铺设5000米X10条X1.5米宽,约5万平方米的路基,再采购一批废弃钢轨和被淘汰的电动机车,就能搞定厂区运输问题。
    总花费不会超过200万。
    并且还很时髦。
    因为这叫‘机械化塑料大棚’!
    余阳拿起大哥大,联系县主管。
    “领导,我要5万米的废弃钢轨,再采购三台电动机车。”
    “你要这做什么?”
    “如果您帮我把路修了,我就不要了。”
    “小余,私人无法铺设钢轨。”
    “我们是厂区内部使用。”
    “这或许可以。”
    “领导,是肯定可以,我要38k标准的,电动机车别太老就行,最好再引进几十节轨道平板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