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武学奇才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头现在听的便是这个。
    “冷,脆,快!”
    “他的发力技巧很好,不是虚招子。”
    别的功夫不行,但通背拳对这些高手来说,真是单听声就能辨别好坏的。
    一套打完,张远站直身子,抱拳拱手。
    于老爷子则微微抬起下巴,示意他继续。
    “他年级看着不大,才二十来岁的样子,练好一门已经不易。”
    “看来通背拳便是他的底子了。”老头心说道。
    可是,当张远再次摆出一套起手式时,老头眯起了眼睛。
    “两脚并步站立,身胸挺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掌附于大腿外侧,掌心向里……这是罗汉拳吧。”
    “呵,这小子糊涂啊!”
    于老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通背拳发力时讲究全身松弛,尽量延伸腿脚,以起到过大攻击范围的目的。
    而罗汉拳则硬桥硬马,需要浑身紧绷,攻守兼备。
    两者的对肌肉,尤其是胸背肌肉的使用方法和理论基础完全相反。
    正所谓肌肉记忆,肌肉的使用方法是很难改变的,更何况要完全相反。
    可下一秒,张远的表现便狠狠地突破了老头的常识。
    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招招刚猛。
    掌叉,砸拳,进拳,劈掌,架拳,冲拳,劈拳,对拳,交拳,推掌,插掌……式式威风。
    上步,落步,进步,退步,偷步,扭步,闪步,摆步……步步泰然。
    蹬腿,踹腿,闸脚,前搪腿,后搪腿……腿腿如虹。
    结构严谨,攻守兼备。
    同时,与通背拳一样,罗汉拳也“有声”。
    可不同的是,通背拳的声音来自击打自身所发出的脆响,而罗汉拳则来自使用者的呼喝。
    这可不是乱喊的。
    以气发吹齿,发声如雷,以声助威,以气促力,这是一套配合拳术所使用的呼吸法,每一次呼吸呼喊都与拳法相合。
    老头眼神闪动,上下打量,同时双耳也不断听着。
    “不光发力方式没错,还做到了呼吸与拳法相融,这至少又是两年半的练习时长才能达到的扎实基础。”
    “可……”
    于老说的两年半,不是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同时练习好几门功夫的状态,那状态是街溜子大学生要考研。
    他说的两年半,是专心致志,从早到晚只练一种功夫,还得是天赋绝佳才能有此基础。
    “两年半加两年半,这小子至少练了五年苦功才能达到这等境界。”于老计算道。
    “而且他是怎么做到,来回切换两种肌肉发力技巧,却完全不会跑偏的?”
    老爷子不解,这小子不会是人格分裂,每种功夫一种人格吧!
    这一套打完,张远呼吸沉重,再次抱拳拱手。
    “你先休息一下,不着急。”于老爷子主动开口,让他缓缓。
    一旁的王新明也发觉了老头态度的变化,侧目观察。
    刚才明明还挺不屑,现在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老头咋转性了?
    张远点头答应,歇了有五六分钟,便再度摆出架势。
    身体绷直,上半身微微前倾,双手微曲划过面前,如两条水中游鱼,悠然自得。
    一步踏出双臂转换,动作凌厉无比。
    于承惠一拍大腿:“螳螂拳!”
    他在看到这套拳法时,明显比之前更为激动。
    其原因有二。
    其一,国内的螳螂拳大师于海是他的好友,于老师的螳螂拳几乎冠绝全国。
    其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于承惠老爷的本家,其实是北派螳螂门,他是正经的螳螂门传人!
    不过虽然有正统在身,可螳螂拳灵巧随意,刚柔并济的风格与其性格不符,再加好友于海的螳螂拳实在高深,于承惠几乎从不展示自己这门绝学。
    因为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可千万别因此就觉得老头不擅长螳螂拳,人家觉得拿不出手的东西,可能已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了。
    况且老头还将螳螂拳和双手剑法结合,创造出了螳螂剑。
    若没点过硬的基础,绝不能融会贯通。
    其实于海和于承惠的螳螂拳有所不同。
    于海使的是七星螳螂拳,在螳螂拳中以刚猛著称。
    而于承惠的则是**螳螂拳,祖师魏三天生手部残疾,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有肉蹼相连,人称鸭子巴掌。
    这种残疾干农活颇为吃力,却是“螳螂拳先天圣体”!
    人家还要练习指法手法,可他比出来就是螳螂型的。
    **螳螂拳偏柔,所以与于承惠脾性不和。
    再看张远!
    他使的这套螳螂拳却与七星,**都不相同。
    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