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安家落户,小日子扬帆起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双水村归应天府管辖,距离应天府城将近百里。
    元末大乱,各处杀的血流成河。
    应天府这里以往叫做集庆路,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这里人口损失也很严重。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就开始移民。
    将人口多的江浙等地方的人,往应天,以及正在营造的凤阳等地迁移。
    缓解别处人地压力,促进应天等地发展。
    虽然到了这个时候,应天附近大规模的移民已经结束,但各地还是有着小规模的移民。
    因此上,梅殷的到来,并没有在双水村这里,引起什么轰动……
    ……
    “这里是菜园,这里是你分的五亩田地。”
    在双水村甲长的陪同下,上面下来的胥吏,给梅殷指点了他所分的菜园、田地。
    以及那座破旧的屋子。
    洪武朝进行移民,给了不少的优惠政策。
    比如会给移民之人田地,种子,房屋,农具,甚至于连耕牛都有。
    当然,耕牛这种大物件,朝廷手里也没有那样多。
    只有少部分人能分到。
    其余的就用其余牲畜家禽来代替。
    比如梅殷被分的双水村,家家户户分的都是猪。
    这也是为什么他刚一进村,就闻到那上头的味道的原因之所在。
    也是他会被分到这里的缘由。
    给梅殷交代了一下这些事情,胥吏就匆匆的离去了。
    竟是一刻都不想在双水村多待。
    原因无他,味道实在太上头。
    梅殷严重怀疑,亲军都尉府的那些人不亲自下来安排这些事,只是来到县里之后给了手续,让县中胥吏来做安排剩下的事,不是担心自己的身份被暴露,而是不想过来闻这上头的味道。
    胥吏离开之后,赵甲长带着梅殷,给梅殷说了一下水井的位置,以及洗衣服的地方,又说了一些注意事项,就离开了。
    对待梅殷并没有太热情,也不显得生疏,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在全国大规模的推行里甲制。
    但应天府,以及凤阳等重要的地方,已经施行了。
    具体来说就是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方才那赵甲长,就是双水村的甲长,梅殷归其管辖。
    当然,双水村人口不少,有好几个甲长,赵甲长只是其中一个。
    胥吏,甲长都离开了,梅殷这里也安静下来。
    暮色之中,他打量着自己的家当。
    一共三间的茅草屋一座,还少了门窗,不知道是年久失修,还是被先来的人给摘走了。
    围墙就更不要想了,看样子之前也是有围墙的,但早就已经坍塌,只留下来了一些痕迹。
    种子,农具,喂猪的糠等东西若干。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属于他的口粮,一些被褥。
    当然,还有一大两小三头猪。
    这就梅殷的全部家当了。
    条件是真艰苦。
    这一方面是朱元璋想要他吃苦,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梅殷过来的太晚。
    好的房屋等东西,都被大量的先来者给分走了。
    打量了一下自己家当之后,梅殷趁着天色还没有彻底黑下来,赶紧到屋子里稍微收拾一番。
    先把猪拴好,这是他的重要家当。
    此时天冷,除了这三间没有门窗的草房,梅殷也没有别的容身之处。
    因此上,将三头猪给拴在最西头的那间屋子里。
    至于为什么是拴而不是关,是因为这房间里空空荡荡,连个可以做隔离的东西都没有,根本没有办法关。
    为了避免第二天一睁眼,发现猪和自己睡在一起的事情发生,梅殷只好将之拴在那里。
    这些都好说,最难以解决的,是门窗缺失的问题。
    若是夏天,倒还容易凑合。
    可现在是正月,晚上天气冷的厉害。
    没有门窗,晚上睡觉寒气直往屋子钻,人冻的根本就睡不着。
    梅殷在自己的这些家当里,挑挑拣拣,想要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凑合的东西。
    最终也只能是将那显得有些残破的草席拿出来,堵住他睡的、东头那间屋子的窗户。
    至于西头的窗洞,以及门,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凑合一晚,明天再想办法来解决。
    忙完了这些,梅殷也饿了,也渴了,结果连水都没有。
    他找到一个小号水桶,拎着绳子去村头水井去打水。
    水打回来之后,又发现了一個要命的问题,没有柴!
    这个年头什么都珍贵,柴火你若是没有,就没办法烧火。
    看来,想要吃一口热乎饭的愿望也落空了。
    梅殷叹口气,从一边的口袋里,摸出一个硬邦邦的干饼子,费力的啃下一小口,在口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