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逢敌必亮剑!
没错,陈力要改写的,就是那部电视剧……他没有读过原著小说,但看过电视剧。
此外,他还有一个绝大多数作家没有的优势,那便是他曾经上过战场,熟悉战争本身。
当然,想要将一部影视作品,魔改、逆转为小说文本,其实……还挺有难度。
要知道,影视、戏曲剧本与小说文本之间,差别极大,甚至可以说,这两者,完全就是两种文化产品。
一般情况下,影视作品的剧本以对话为主,在注重剧情节奏和人物塑造的同时,还要兼顾画面感和可拍性,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加入一些声画效果的提示。
小说则不同,设定好剧情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后,便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叙事方式,可以细致入微,可以行云流水,可以大气磅礴,可以娓娓道来……
写废二三十个开头后,陈力终于找到了写小说的感觉。
【1978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平安县一带的天气冷得增怂。】
【杨家沟落了一夜雪,村庄温暖,大地一片白茫茫。】
【杨三娃牵着一头老驴,翻山越岭的去相亲,结果,在他路过七里坡时,却发现秀芹姑奶奶的坟堆旁,蹲着一个粗手大脚的老人。】
【老人身材魁梧,此刻,却佝偻着背,哭成了泪人儿。】
【……秀芹啊,我来陪你说说话。你累了,好好休息吧,你不用回答我,听我说就行了。】
【秀芹,我李云龙爹娘死的早,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亲人……秀芹,我老李对不住你,前些年,又娶了老婆……可是秀芹啊,我李云龙的半条命,早在四十年前,就跟你一起,被埋在这里了。】
【秀芹,咱们是办过婚礼的……独立团的战士们可以作证……我答应过你啊秀芹,今后不管走到哪,我李云龙都会回来,给你扫扫墓拔拔草。】
【秀芹,秀芹……】
……
1979年5月28日,陈力的‘大作’完美收官。
一天爆肝6000多字,鏖战40天,差不多就是25万字,捏笔的三根手指,都磨出了老茧。
本来,以《亮剑》电视剧的体量,写个10万字左右的中篇小说,差不多就可以了。
毕竟这是在1979年,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写出来,他得做出一定的取舍、删减和修改。
然而,写着写着,他竟然有点刹不住车了。
尤其当他突然找到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觉,整个人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每每当他提笔写作时,他不再是陈家沟的穷小子,也不是什么红宁一中的学生,而是化身为一個很会讲故事的糟老头子。
苍凉、深邃而睿智。
客观而节制。
同时,晋西北一带的民俗人情、风味小吃和家长里短,信手拈来,让他的小说既好看,又耐读。
也就是说,陈力一个不小心,愣是将一部结构紧凑、铁血硬朗、热血沸腾的电视剧,魔改成了一部颇有人间烟火味儿的“言情小说”。
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怀……都有。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陈力自己也有些哭笑不得。
魔改后的《亮剑》,与当下最流行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去甚远,也不知道能不能发表出来?
管它呢,先邮寄出去再说。
有一句老话怎么说的?有枣没枣,先敲几杆子再说。
于是乎,经过一番仔细校对和局部微调修改后,他将书稿誊抄一份,跑了一趟县邮政局,花了一块九毛钱的邮资,将自己的书稿寄了出去。
肯定不能‘一稿多投’。
他给《亮剑》找的第一个‘婆家’,很是高大上:1976年才复刊的《人民文学》。
他已经想好了,如果《人民文学》杂志退稿,那就改投79年初复刊的《收获》、78年创刊的《十月》等杂志,听说这两家的稿费开得相当不错。
尤其是《收获》,不仅稿费开的好,而且,对小说流派的包容更是没的说,堪称‘先锋’。
当然。
如果那些大刊上实在发表不了,就学一下牙医于华,去新华书店抄一批各省的文学刊物的投稿地址,有事没事的,一家一家的换着投。
眼下的杂志社、出版社还挺讲究,对作者不错,中长篇小说投稿不过的,一律退稿,省却了一遍遍誊抄的麻烦……
……
红宁县的春天还没开始,就直接进入了盛夏,太阳白花花的挂在天上,能晒死个人。
果然是一个大旱之年,春节过后,三四个月,竟然连一场毛毛雨都没下过。
不用说,红宁县境内二十八个公社,一百五十八个大队,将近九百个生产队,一半以上的夏粮绝收了。
饥荒的阴影,开始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