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摔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1980年3月6日,载着百十号文艺工作者的车队,走走停停,终于抵达沂蒙老区。
    第一站,便是陈力在《一张欠账单》中描写的苍山县、卞庄。
    苍山,也就是兰陵。
    宋元明以前一千多年,一直叫兰陵,后来,改来改去的,临沂,兰山,边联,赵博……1947年,为纪念1933年的‘苍山暴动’,改名苍山。
    2014年前后,恢复旧称,又改回了‘兰陵’。
    这地方怎么说呢,穷山恶水,民风淳朴,当年的日本鬼子来了都不好使,被莫名其妙的弄死了好多。
    这里的冬天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差不多十年里就有九年的春旱;到了夏天,却又雨水集中而猛烈,往往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洪涝灾害。
    故而,即便这里属于淮河水系,多山地,多丘陵,农业基础还行,可就是发展不起来。
    一个字,穷。
    相比陈家沟,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能更加惨烈。
    一路走过,触目惊心。
    破败,颓丧,贫寒,苦涩,艰难,哀伤……一大堆词汇堆砌起来,也掩不住眼前这片土地的苦难。
    时值三月,农历二月之初。
    改开的春风还很远,整个苍山县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冷云之下,山河呜呜,人间惨淡。
    当一行人见过《一张欠账单》的原型人物,‘梁三喜’的老母亲,烈士靳孝义、黑脸教官靳老二的瞎眼老娘后,几乎所有人都落泪了。
    紧接着,又走访了温大娘,郑伯伯,李奶奶,赵家老嫂子……所有人,都闭嘴了。
    也不怎么落泪了。
    沂蒙老区的百姓人,生计艰难如斯,还有什么话说?还有什么逼脸落泪?
    同行的几名军绿大佬,脸色阴沉,虎目含泪。
    自始至终,都不曾开口说话。
    陈力却注意到,他们几个人的整个身子,似乎都在微微发抖,看的出来,此次采风活动中,最最悲伤的,是这些老将。
    尤其是带队的那位六旬老将,本就指挥参与过去年的那一场大战,他那笔直的腰杆子,似乎一夜之间就弯了,人也苍老了十几岁。
    “烈士的抚恤金,必须要提高!”
    “烈属的生活,必须要得到保障!”
    三天后,沂蒙老区采风结束,总结会上,苍山县的一个简陋礼堂里,老将‘嘭’的一声,将一顶军帽摔在桌子上。
    “陈力同志骂的好,骂的对,我们这些人,就是脱离了群众,距离老百姓太高了,太远了。”
    老将指着自己的脑袋,涩声说道:“战士们的血,染红了我的顶子,让我身居高位,吃香的,喝辣的,出门有车坐,吃饭有酒喝。”
    “我,愧对他们!”
    “抚恤金,必须要提高,烈士遗孀,必须要安排工作,烈士家属,必须要照顾,这些工作,我来负责。”
    “至于在座诸位文艺工作者,我雷某人要求……不,我请求诸位,请用你们手中的笔,用手中的镜头,记下这一切。”
    “好的,不好的,都要记下来。”
    “尤其是不好的,不但要记下来,最好,还要反省,反思,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天灾,那我们就跟老天爷斗!”
    “如果是人祸,狗日的,老子派几個炮兵团,轰死那些素餐尸位的……”
    “……”
    眼看着老将情绪激动,开始出现‘口不择言’,主持台上,巴老接过麦克风:“同志们,这几天的采风,是不是很有感触啊?”
    那位老将还想说话,被身边一位大佬,强行拉着落座。
    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将,抓起军帽,捂住了黑乎乎的脸,呜呜低鸣,哭的就像一个孩子……
    ……
    车队继续开始向西而行。
    走走停停。
    肉眼可见的,艺术家的心情,不仅沉重,眼底之间,更多了一些凝重。
    贫穷,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有天灾,有人祸。
    更多的是人祸。
    就譬如,一些条件优越的‘米粮川’,竟然也出现了隔三差五的饥荒,究其原因,竟然是公粮。
    没错,就是公粮……一些农业社生产队长,为了一面‘红旗’,虚报粮食产量;大队部、公社,为了‘政绩’,再加一点产量;
    到了县上,再加一点。
    地区,省上……每一层,都加上那么一点虚拟的粮食产量……得,原本350斤的亩产,光公粮一项,估计就得上解220斤。
    剩下的130斤,县上、公社、大队部、生产队几级,来一个三提五统什么的,社员们年底分红时,估计就剩下三五十斤了。
    不让老百姓饿肚子,才怪。
    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就连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