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盐政改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侥幸逃过一劫的黄家兄弟,三魂六魄就直接去了一半,身体本能的跑下了城门楼子。
    主帅带头跑路,附近的守城士兵,盲从的选择了跟随。
    眨眼的功夫,城门楼子上居然出现了兵力真空。
    回过神来之后,黄仁龙当即怒斥道:
    “你们怎么下来,赶紧给我回去!”
    幸好有护城河阻拦,不然刚才守城士卒的混乱,敌军就夺取了城墙。
    士卒们被驱赶了回去,但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怎么也挥之不去。
    从士卒们充满怨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对主帅的敬畏,在此时发生了变化。
    顾不上安抚军心,此时黄家兄弟脑子里,全都是怎么跑路。
    再次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两人对造反大业,越发的没有信心。
    理智告诉他们,再不快点儿跑,就要永远留下来了。……
    淮安城。
    “左相,这是两淮地区的盐场的分布图。
    我们清查了淮安府几座盐场的账目,内容很是触目惊心。
    按照朝廷的盐法征税,光这些盐场每年应该贡献的税收,都不低于一百四十万两。
    以此进行推算,两淮地区的盐业税收入,应该在两百五十万两到三百万之间。
    两淮盐业大约占全国盐业的三分之一,取一个折中数据,理论上全国的盐税收入应该在八百万两上下。”
    顾远松的话说完,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朝廷去岁盐税收入一百三十万两,同八百万两相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这个数字上到皇帝跟前,还不知道把天元帝气成什么样。
    超过八成以上的税收,被官僚系统和盐商集团瓜分,摆明就是在欺负皇帝没见识。
    “外界都说我们贪赃枉法,可和这些家伙相比,我们还真不算什么。
    盐业本就暴利,结果这些人,还是不知足。
    朝廷制定税法的时候,可是充分考虑了盐商们的利益。
    大虞朝在册人口八千万,真实数据翻个倍,杂家认为不过分。
    人人都要吃盐,每年食盐消耗量超过二十亿斤。
    哪怕每斤盐,只赚一文钱,那也是两百万两白银利润。
    何况除了人之外,喂养牲口、各种作坊,都离不开盐。
    每年的真实消耗量,四五十亿斤肯定要有的。
    各地盐场的总产量加起来,也能够对得上数据。
    本相活了大半辈子,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有盐滞销,想来都是卖了出去。
    就按最少的计算,朝廷每年从盐政上收取一千万两盐税,应该不过分吧?”
    左光恩的话一出,在场众人都惊呆了。
    从数据上计算,一千万两的盐税肯定不过分,实际操作中就不一样了。
    盐业利润太过巨大,各方都会忍不住向里面伸手。
    如果把情况据实奏报给皇帝,谁知道天元帝能否容忍这种分赃模式。
    就算今上可以接受,后面的皇帝觉得不过瘾,想要多分怎么办?
    “左相,全面改革盐政风险太大。
    光两淮盐业就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若是进行全国推行,下面的抵触情绪怕是会非常大。
    不如我们折中一下,朝廷的盐税还是照常征收。
    有了两淮盐商的榜样,想来我们核定一个征收数据,各地盐政衙门是能够完成的。
    缺额部分,干脆让各地盐商,主动报效朝廷。”
    户部侍郎庞承杰急忙开口劝说道。
    改革盐政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不是要掀翻桌子。
    两淮地区的变故,已经让官僚集团利益严重受损。
    若是全国搞一遍,大家的日子,就不用过了。
    本质上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有人拿的多了,自然就有人拿的少。
    在盐政这个庞然大物下,隐藏的大小利益集团,实在是多不胜数。
    朝廷能够在两淮地区顺利展开,那是两淮七大世家造反了。
    虽然是被逼反的,可造反就是造反,直接让朝堂上的一众官僚必须抛弃他们。
    类似的操作,只能干一次。
    提前有了防备之心,下一次再想这么玩儿,就没这么简单了。
    “庞侍郎的提议,也不是无法考虑。
    不过这种事情,光本相愿意不行,还要大家肯配合才行。
    若是各地的盐政官员依旧渎职,下面的盐商还是不知死活,那本相也没办法!”
    说话间,左光恩故意把双手一摊。
    有了剿灭两淮七大家族的先例,他对世家大族的敬畏之心,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以武力著称的盐商利益集团,在朝廷的兵锋之下,都这么不堪一击。
    其他纯粹的文人世家,就更不用说了。
    一旦离开了朝堂,这些人除了在士林的声望外,就是一文弱书生。
    反正他这宦官头子,不需要担心自己的风评。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左光恩的决策。
    “左相,这世上还是聪明人更多。
    个别蠢货,无法理解您的善意,那就送他们下去好了!”
    顾远松笑呵呵的说道。
    阉党的势力大涨,锦衣卫的声势也是水涨船高。
    意识到到了文官集团的软弱,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做事的时候同样强硬起来。
    看似这次南下因素很多,但本质目标就一个——搞钱!
    谁能够办好这份差事,谁就是天元帝的肱股之臣。
    谁若是阻碍朝廷搞钱,谁就是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哪怕是代表清流的徐阁老,进入两淮地区后,也没有表现出一位阁臣应有的政治斗争水平。
    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人家早就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作为朝堂上的大佬,不光要考虑自家派系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帝国的利益。
    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就非常考验政治智慧了。
    内阁两位清流大佬,在关键时刻的做法,就是成功案例。
    庞阁老选择的方式是装病躲麻烦,徐阁老的应对方式则是装糊涂。
    口口声声叫嚣着要打倒阉党,结果实际操作中,却故意避开了阉党。
    清流党人同样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迫于身处局中,没法背叛自己的阶层。
    身份立场决定了,他没法像阉党一样替朝廷搞钱,但不等于徐文岳就不想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在两淮地区的变故中,清流党人没有掀起政治风暴,很大程度上是被上面两位大佬给带偏了。
    遇上天元帝这种精明的主,那种唯派系利益是从的官员,根本进入不了内阁。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