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为卿憔悴欲成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深怜密爱誓终身,忽抱琵琶向别人。
    自理愁肠磨病骨,为卿憔悴欲成尘。
    我第一次踏上青海的土地,已是入藏后一年的春天。
    刚钻出汽车,外面就淅淅沥沥地飘起了小雨。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寒气的风,在凛冽中吹醒了万物。春寒料峭,然而在风的吹拂下,天空却变得更蓝了,冬季最后一抹枯燥都为这清新的色彩所替代所淹没,就连脚下那残冬留下的几许零星的枯黄也变得格外可爱起来。
    我站在湖畔久久凝望着那一湖幽蓝的略带忧伤的水,不觉轻轻俯下身子看着脚下那几茎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居然发现削去枯黄的冬衣,里面包裹的却是一抹抹亮绿,那是外表枯黄的小草在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天空显得干净而寂寥。我知道三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这里与蒙古王俺答汗谈论佛法。这样的谈论一定会因青海湖而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索南嘉措最终打动了蒙古王,并使他改信藏传佛教,在他身后,成千上万的蒙古草原部落由信仰萨满教改为皈依佛教。为了表达对上师的仰慕,蒙古王赠予索南嘉措“*喇嘛”的尊号,意为学问渊博充满智慧有如大海。在这浩瀚的湖边,佛教显现着它巨大的包容和同化力量,与欧洲异教徒之间的争战与杀伐不同,佛教以一种平静如同波澜不惊的湖面的方式传播开来。
    公元1706年秋,仓央嘉措一行来到青海湖附近。辽阔的草原像铺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各种野花五彩缤纷,将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湖水浩浩渺渺,洁净无际,万籁无声,沉寂无语;湖面坦荡澄澈,清净超雅,明亮安详。今天,我们不知道仓央嘉措对此景曾有过何等样的大彻大悟,只知,在这青海湖边,仓央嘉措似飞鸿踏雪泥,了无踪迹可寻。
    然,这里,可是仓央嘉措最终葬身的地方?
    这是一个谜,更是一个公案。无人能解,无人说得清。只是依稀记得,在仓央嘉措投身于青海湖之后,从理塘来了一个女子,风尘仆仆,一路追赶仓央嘉措至此。但是,她并没能牵住他没入湖水的衣袂,等她风餐露宿地赶来时,那个孤独而高傲的身影,便那么一步一步,坚决又忧郁地步入了青海湖中,永远地消失在了空寂的湖水之中。
    深怜密爱誓终身,忽抱琵琶向别人。
    自理愁肠磨病骨,为卿憔悴欲成尘。
    这是仓央嘉措在得知玛吉阿米远嫁理塘后,于悲恸中为她写下的一首伤感的诗。他是那样深深地热恋着她,而她却违心地嫁作他人妇,甚至来不及通知他一声。曾经,相思折磨得他消瘦如杨柳,而今,她又何尝不被这万般相思折磨得死去活来呢?她抬起头默默祷告着:如果今夜有风,如果风也怜我,那就请你携我去叩响他的心门,如果他的心门里还留存着我和他的故事,那么,我就是他眼里那最后一滴晶莹的泪珠……
    仓央嘉措。她轻轻念着他的名字。为什么不等我?为什么?她欲哭无泪,她手捧盛了青稞美酒的木碗跪伏在他走向刹那永恒的湖边,并在那圆形液体里看到那个她期盼已久的俊美面孔——那位在拉萨八廓街街头向她讨酒喝的神秘的年轻诗人,那个令她无比崇敬的六世*喇嘛。
    她跪在那儿请求他赐予自己幸福。恍惚中,他将左手腕上的骨制念珠解下,轻轻放入她的碗中。她于顷刻间明白,他的爱是那天上金色的阳光,却不用盛在那具体的容器里。他说爱情也是一种宗教,而他的爱是属于众生的,他不可能只居住在一个爱里。她虔诚地匍匐在地,然后从腰间解下藏刀,割下头上的一缕青丝,呈在他的眼前。他收起青丝,揣进僧袍里,在她流泪的注目中走出布达拉宫,任蒙古人将他带向遥远的远方,带向这一汪清澈的青海湖畔。
    他的最后身影在青海湖边消失时,她在自己的房子上涂上了耀眼的金黄色。他的情歌依旧在高原的上空盘旋,如同布达拉宫的酥油灯火缕缕不绝。三百年后,当格桑花盛开的时候,我在拉萨城外一堆半径约有9米的玛尼石旁遇到了一位手持乌木念珠转山的年轻女子,一名男子正翘首坐在一旁的石头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我轻轻抬头,发现她感到异常的惊讶,像是看到了往生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望着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忍不住掉下了隔了几个世纪的无声的泪。
    三百年前,这女子宛如雕塑般静静蜷坐在湖畔,整整坐了七天七夜。她忧伤地望着那一潭碧水,看湖水卷起她心底纠结的寸寸伤痕,把悲恸藏匿在心里。几缕微风揉进了一池碧水,顺着掌心的纹路缓缓漫延,在她潸然的眼前泛起一圈圈涟漪。满堤黄叶漫天轻舞,形孤影只地涉足在迢迢逶迤长路,她抬眼观望头顶飘忽不定的烟云,忽地,有种莫名的倦意迅速涌入心扉,让她不得不叹息着感慨,被青春流放的光阴似箭,一去不再复返。
    每一次离别都会令她痛不欲生。此去经年,自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