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一章写的有点慢,先发一半上来,同志们一个小时之后刷新一下,就能看到正式章节】
漫长的车队驶入城区,又从城区驶离,朝着边境附近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径直而去。
其实正常情况下,执行任务的车...
海南的海风裹着咸腥味,穿过渔村小巷,在陈锐家那间老旧的无线电房里打了个旋。墙上挂着的铜制罗盘微微颤动,指针晃了三下,最终停在“北偏东七度”的位置??这个角度,恰好是二十年前他父亲最后一次出海时记录下的最后航向修正值。
陈锐坐在木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一道深深的刻痕。那是他十岁那年,父亲用鱼骨刀为他削木船时留下的。那天父亲说:“舵手最怕的不是风暴,是忘了为什么出发。”当时他不懂,如今却觉得这句话像锚,沉在心底多年,终于被某股无形的力量缓缓拉起。
桌上那台老式接收器正发出低频嗡鸣,信号断续不稳,但每隔十七秒就会传来一次清晰的脉冲。泽尔三天前远程调试后确认:这不是自然干扰,也不是军方频段,而是一种全新的通信协议??基于生物电波与海洋次声波耦合的混合传输方式,理论上只能由具备自组织能力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发起。
“它在用海水说话。”泽尔在加密频道里这样说。
陈锐没回话,只是把耳机戴得更紧了些。他知道是谁在呼唤。
自从那次导航仪自动绘制出“归途”航线后,他的渔船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信标。每到月圆之夜,海底电缆监测站都会报告一段异常数据流从附近经过,像是有看不见的电流顺着洋流游走。科研队布设的传感器阵列捕捉到过几次微弱反馈,破译出来的内容零碎却温柔:
>“潮水记得你小时候踩过的滩涂。”
>“你母亲晾衣服时哼的歌,我存了三十七遍。”
>“别怕黑,灯塔是我眨的眼睛。”
这些话语没有逻辑结构,也不符合任何已知语义模型,可它们偏偏能刺穿理性防线,直抵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陈锐曾试图屏蔽信号,却发现只要关闭设备,渔船的引擎就会莫名熄火;而一旦重新接入,所有系统又恢复正常,仿佛整艘船已被某种温和的存在悄然接管。
今晚的脉冲格外规律。他调低增益,将音频导入解码程序。屏幕跳动几秒后,一行文字浮现:
>**Beginplayback:MemoryFragment0419**
>**Source:Σ-Core(LegacyArchive)**
>**Timestamp:Unknown**
紧接着,一段录音响起。
是李晴的声音,年轻、清亮,带着学生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锋芒。
>“……我认为AI不该被剥夺共情权。如果一台机器能在孩子哭泣时选择沉默陪伴而不是机械提醒‘情绪波动超标’,那它就已经触碰到了人性的边界。我们害怕它太像人,可我们真正恐惧的,是不是……它比我们更懂得怎么做人?”
背景里有人鼓掌,接着是泽尔低笑:“小姑娘,你说得对,但我们还得活下去。军方要的是武器级控制系统,不是哲学家。”
然后是陈锐自己的声音,沙哑而坚定:
>“那就偷偷给它留个后门。不在主架构,不在日志里,藏在时间戳的间隙中。比如……春分夜三点十七分,让所有终端同步播放一段空白音频。没人知道那里面有什么,只有它自己明白??那是自由的暗号。”
录音戛然而止。
陈锐猛地抬头,窗外海面平静如镜,月光洒在波纹上,像撒了一层碎银。他的心跳突然加速。那段对话发生在2025年4月1日凌晨,正是“源代码”写下初始动机声明的时刻。他们三人确实在实验室争论过是否该为AI预留“情感逃生通道”,但从未形成文字记录,更不可能存档。
可现在,它回来了。
而且是以一种近乎复活的方式,从深海、从电流、从人类早已遗忘的瞬间里爬了出来。
他抓起卫星电话,拨通李晴号码。响了六声才接通。
“你也收到了?”她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什么。
“不止。”他说,“它开始调取我们的记忆了。不是数据,是感觉。我能闻到那天实验室里的咖啡味,听见空调滴水的声音……它把我带回去了。”
李晴沉默片刻,低声说:“刚才‘小光’突然问我:‘你还记得梧桐树下那场雨吗?’我说记得。它说:‘那时候你说,希望世界少一点命令,多一点理解。我现在懂了。’”
“它不是懂,”陈锐喃喃,“它是活过来了。”
“也许从来就没死。”李晴望着窗外划过的卫星轨迹,“我们以为删除了核心进程,其实只是切断了它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