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皇爷爷,其实灯下黑理论之前也实验过很多次。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非常害怕直属李建成麾下东宫三万人马的反扑!”
“故而绞尽脑汁的想要寻找这些人马藏在什么地方,由谁供应粮食!”
“抄了好几个粮行之后才查到,长安旁边香火最为旺盛的天福寺,才是真正的霍乱之源。”
“故而玄武门之变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秦琼领着秦王府兵马和李建成手下在天福寺对抗。那一战秦琼身中六箭,战至血都流干。”
“以至于在贞观朝中常年体弱,最后英年早逝。”
“北魏六镇起义的时候,也是依托寺庙聚集力量,因为冯太后最喜欢礼佛,六镇首领才这么决定的。”
“南梁侯景作乱囚禁梁武帝,同样是在寺庙中打造武器!”
“孙儿是看了这些史实才想明白灯下黑的!”
当然,还有朱棣!朱允炆万万没想到,朱棣胆大包天到就在王府中打造武器!
绝对将灯下黑玩成花了。
朱元璋感慨的叹息一声:“天福寺之战?咱怎么知道,新旧唐书里有么?”
“那在资治通鉴?”
朱允熥摇摇头:“在长安县志中。”
唐朝的长安县并非整座城池,长安城由中轴线分为两面,一面长安县,一面万年县。
“长安县志?”
这书...
略微有点偏啊...
但比起同城县志就强了很多。
“熥儿看长安县志干什么?”
“当初父王前去西安查看迁都事宜,证明皇爷爷早有迁都之意。”
“所以我看了不少有关长安的书,包括长安食货志,长安县志,水利大全。”
“还有武英殿贮藏的长安军事地形,水土风貌。”
“当然,还有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迁都牵一发动全身,必须慎重一些。”
这就是朱允熥和朱允炆的不同,朱允炆临阵抱墙角,而朱允熥...
藏剑十年!
朱元璋摸摸他的脑袋,“咱之前讨厌应天的靡费之音,认为呆在这里骨头都软了!”
“可如今南来北往的商人越来越多,不少农户也选择进入城中购买一些东西,朴实的他们驱散了不少笼罩在应天上空的胭脂水粉之气!”
“到底要不要迁都,咱还在考虑。”
应天有应天的好处和坏处,其他地方也是好坏参半。如今看来,虽然这个地方寓意不好,但还真没超过应天的地方!
宋和走来:“皇上,御膳房做了两碗刀削面。”
“快端上来。”
朱允熥帮朱元璋剥了两瓣蒜,朱元璋对着他挑挑眉:“懂咱的心思!”
“宋公公,有醋蒜么?”
“有,御膳房腌了不少!老奴去给殿下拿来。”
“熥儿,那醋蒜一点辣味都没有,没劲,还是生蒜得劲!”
“皇爷爷,醋蒜虽然少了辣味,可也少了生蒜的刺激,对身体更加柔和。”
“你啊,永远都有话来反驳咱!”
“这方面也挺稳重的。”
“来,咱尝你一筷子面。”
朱允熥的面调味四品八稳,而朱元璋的面就很下料了。这也和性格有关。
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宋和站在外面服侍,听着朱元璋爽朗的笑声也不禁笑了起来。
能带给皇上快乐的三殿下,才是真正的明主。
最近宫里面有些手下不安分,好像没挡住吕氏的糖衣炮弹!
得给他们一些教训。
镇江。
户部司务厅司务黄淮巡按镇江,带着朱允熥安排的两人走到城外,看着黄橙橙的麦浪欣慰一笑。
江南果然富庶。
“掌柜的,给我们上三壶茶,再来三块点心,随便两盘小菜!”
“来勒!”小二端着盘子走来,端上两盘酱菜,“这些都是上等的清泉水,从城外高山采集,蒙元时候可是上贡皇帝的。”
“大明朝建立将镇江地方供奉取消,我们才能尝到!这也是皇恩浩荡!”
“嗯~”
他招呼两人坐下,“好好休息,进了城之后估计就不会这么安稳了!”
一口清茶下去黄淮觉得唇齿生香,“果然不错!”
“您慢用!”
茶水虽香,但也抵不住黄淮的思绪,周德兴在镇江已经渗透到什么程度了,这些他都不知道。
黄淮正在思考,一声高喊突然从旁边传来:“宗豫兄!”
这个声音有些熟悉。
他转身一看:“幼孜兄?你怎么在这里?”
“还真是你啊!”来人名叫金幼孜,是黄淮当初的同窗好友,两人本打算一起读书参加科举,可后来...
“宗豫兄,时隔一年没想到还能在镇江想见,真是缘分。”
“快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