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非常讲信誉,绝不会亏待郑家之人!”</P>
就这样,父子二人经历一旦风波后,忠于达成协议,</P>
历史上为大明牢牢镇守海域,没有让殖民者登上华夏大陆土地的郑家水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P>
从此世界上最早海岸警卫队诞生了,郑芝龙成了第一任司令!</P>
由于三万多经验丰富的郑家水师年轻儿郎加入大明水师,大明水师即将快速崛起!</P>
…………</P>
而此时身在南京的神武皇帝也没有闲着,他又率领五百亲卫乔装进入扬州府。</P>
南方反抗新政的士绅地主富商等,几乎被朱慈烺一锅端掉。</P>
现在是彻底解决越收越少的盐税问题,了解盐商问题,只有到扬州才知道!</P>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制盐业已相当发达,两千多年以来,东南沿海一直是产盐中心之一。</P>
大明最大的盐场,当属南直隶的两淮盐场,产区包括淮南、淮北各盐场。</P>
其中以淮南盐场开发历史最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最大。</P>
大明延续元朝制度,在扬州府城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辖分司三、批验所二,盐场、盐课司各三十;</P>
洪武时,岁办灶课三十五万二千余引,弘治后,改办小引盐,引额倍之。</P>
盐是人体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和粮食的价值类似。</P>
在商品经济落后的社会是个硬通货,可以充当流通交换的物资。</P>
朱慈烺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盐业,当初由于其中利害关系牵扯太大,他没敢动手。</P>
如今南北二京的勋贵,江南的士绅官员、地主商人,被他杀了一轮又一轮。</P>
那些大盐商们的靠山,现在已经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P>
自古以来,盐税就是各朝各代重要的收税之一,尤其是税率低的大明,盐税有时甚至占据了一半的税收。</P>
弘治五年,朝廷改革盐税,用开中折色法替代开中法,招商纳粮改为纳银解部。</P>
然后直接到盐场支盐,就是交纳一定银两,就可以领到盐引。</P>
“引”是产盐单位,一引拆合三百斤,按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P>
万历四十五年,历经一百多年的折色法积引甚多,朝廷采用盐法道袁世振所奏,推行刚盐法,实行盐业专卖。</P>
刚盐法是将将各商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现引。</P>
每年照册上额数派行新引,凡纲册有名者,据为窝本,纲上无名者不得加入。</P>
从此官不收盐,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P>
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P>
盐业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了盐课,其他时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P>
他们既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多产盐。</P>
盐从来不愁销路,多出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上门要来购买,收购价格往往要比原本的官府折色还要高一点。</P>
如果赶上了好行情,盐丁们的日子过得应该很滋润,赚足了钱也可以经商或者买地当个小地主。</P>
现在南直隶地区的一石米都在二两白银以上。</P>
按理来说,一个盐丁一年下来以挣到二十多两白银。</P>
这个收入在当时的乡下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P>
为何盐越卖越贵,税却越交越少,如果和清朝相比,应该有一千多万两银子盐税,最后只能收到百万两银子……</P>
……</P>
“商人河下最奢华,窗子都糊细广纱。急限饷银三十万,西商犹自少离家。”</P>
是明清以来流传甚广的《扬州竹枝词》中的一首。</P>
描写聚居于扬州最繁盛的下关一带的盐商们。</P>
此处靠近京杭大运河沿岸官方盐运司和税关,他们亦以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