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陕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准。</P>
    但这无形中损害了原有学籍的山陕商人的利益,引起大家鼓噪。</P>
    恰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乡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P>
    到了崇祯十六年,徽商旧事重提,“西人复大喧哗,争讼不已”,终于又不了了之。</P>
    直到建奴麻子年间,经徽商多方运作,建奴才特许在扬州商籍下增加7个名额,让徽商子弟就地参加科举考试。</P>
    “商籍之争”,历经明清两朝,前后达数十年之久,西商先胜后败,徽商终偿所愿。</P>
    其实也折射出在此期间,陕、晋、徽三大商帮在扬州实力对比的盛衰变化。</P>
    崇祯十七年3月,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逼得安徽凤阳人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P>
    但镇守辽东的明将吴三桂旋即引清兵入山海关,击败大顺军。</P>
    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给扬州带来了灭顶之灾。</P>
    第二年5月,多尔衮率军南下围扬州城,明将史可法坚守城池达半月之久,杀伤清军甚众。</P>
    城破后,史可法被俘就义,多尔衮为报复大开杀戒,造成“扬州十日”惨剧,民众死80万。</P>
    扬州城中西商、徽商及各地商人亦难幸免,有明一代两淮盐业兴盛带来的商业繁华,毁于一旦。</P>
    入清以后,建奴亦思恢复经济民生,以稳固统治,而盐税数额巨大,两淮盐业的复兴自然是重中之重。</P>
    为躲避战火退走的盐商陆续再聚扬州,扬州盐业达到又一高峰。</P>
    极盛之时,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160多万引,仅盐课一项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P>
    当时食盐从海滨盐场经扬州转运到各省市场,价格可涨10倍以上。</P>
    据估算,乾隆三十七年,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缴纳盐课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税六成左右。</P>
    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全世界的32%,而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就占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8%。</P>
    不过,此时的扬州盐业,已是徽商的天下。</P>
    曾经紧密合作的陕西商人与山西商人之间貌合神离,陕商在扬州迅速衰落,只剩下大约十几家盐商,不能称帮,难成气候。</P>
    从陕商自身情况看,迁居扬州成为专业盐商后,他们虽凭长期积累的财力一度压制后起的徽商。</P>
    可毕竟远离故土,西北内陆与比邻江南的淮扬,民风商俗差异太大,很难真正融入当地,而近水楼台的徽商却不存在这个障碍。</P>
    陕西盐商受挫于徽帮,无奈退出扬州盐业市场,却并未从此消沉。</P>
    同样饱受明末战乱蹂躏的四川,给了他们另起炉灶的机会。</P>
    明末张献忠大西军入川,与建奴激战三年,战火所及,生灵涂炭,川中人口大减。</P>
    清初大量陕西人南下垦荒,形式“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P>
    头戴皮瓜帽,身披钱搭子的陕西商人,也相继入川创业。</P>
    陕商最初在四川创办钱庄、典当行和商号以积累资本,时人记述称“川省正经字号皆属陕帮”。</P>
    陕商以“借地入股”方式介入川中井盐生产,“川省井盐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P>
    一举成为左右自贡盐场的大型盐商资本集团,闻名后世的自贡盐业,可以说是陕商一手促成的。</P>
    此时的陕商不光经营盐业,足迹也不限于四川一地。</P>
    他们意识到银钱业是最赚钱的生意,把钱庄、当铺开遍了四川、甘肃大地。</P>
    且组织严密,办事认真,又实行低息经营策略,让利以吸引地方上众多公私客户。</P>
    加上这些省区民风俭朴,“十当九赎,不愿当死”,陕西钱商遂聚拢了巨额财富,一度掌握着四川及兰州、西宁等地的金融命脉。</P>
    如成都一地,就有陕西三原、泾阳两县人开的当铺48家。</P>
    清代兰州七家最大的钱庄中,有四家是西安、三原老字号在当地开的分店,后来钱庄衍化成金店,几乎清一色由陕西商人控制。</P>
    至于茶叶、布业、皮货、药材、水烟、木业等等,都是陕商涉足的大宗行业。</P>
    尤其是西南、西北市场,明清两代,几乎都是陕商或山陕商人的天下。</P>
    同样失意于扬州的山西商人,几乎就此完全退出了盐业。</P>
    由于山西接近京师,在满清统一全国过程中,山西商人又以财力资助,颇得新朝廷欢心。</P>
    顺治初年,清政府将山西旅居蒙古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P>
    并他赐田产于张家口,委托其往来关内外,负责为皇家采购皮货等物资。</P>
    晋商得到朝廷额外恩宠,后来转营票号,涉足金融,上演了另一段商业传奇故事。</P>
    而立足长江三角洲的徽商,则独领江南经济风骚,势力之大,一时无人能及。</P>
    19世纪中叶,曾经势同水火、后来各据一方的陕商与徽商,几乎同时遭到兵灾浩劫,自此走向衰落。</P>
    长达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主要在长三角一带展开。</P>
    太平军与清军反复拉锯,战况惨烈,徽帮中人命且不保,何谈经商?</P>
    他们纷纷抛弃产业,撤回徽州老家躲避战乱,商业元气难免大伤。</P>
    同治六年,陕甘发生大规模回民起义,陕西商人最为集中的渭北各县如三原、泾阳等,遭受重创,各家富室大户,几乎彻底被扫荡。</P>
    随后,左宗棠等率百万清兵入陕征剿十余年,派粮征饷、捐资助剿,让陕商数百年积累的巨量财富,旦夕之间,消耗殆尽。</P>
    加上顾念乡土的在外陕商纷纷变卖产业,携资回来重建家园,各地陕商经营业务停顿。</P>
    辉煌数百年的一代雄商,竟然从此一蹶不振,以至于渐为世人所遗忘。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