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46章裂土封王(第1/2页)
宝应元年的暮春,长安城里的柳絮还在漫天飞舞,可皇城深处的空气却凝滞得如同寒潭。
四月初五的清晨,天还未亮透,神龙殿外的宫灯依旧昏黄,殿内却已弥漫开浓得化不开的悲戚。
内侍省的少监颤抖着双手,将沾了温水的锦帕轻轻敷在李隆基枯槁的脸颊上,这位曾一手缔造开元盛世、也亲历安史之乱仓皇西逃的帝王,终究还是没能熬过这个春天。
当“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的消息从神龙殿传出时,整个长安城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朱雀大街上原本喧闹的商贩瞬间噤声,挑着担子的脚夫驻足垂首,就连平日里飞扬跋扈的金吾卫,此刻也收起了腰间的佩刀,神色凝重地守在街衢要道。
谁都记得,这位老皇帝年轻时是何等意气风发——他曾在梨园亲自击鼓,让《霓裳羽衣曲》响彻长安;也曾在潼关失守后,带着杨贵妃一路西奔,马嵬坡下的那声叹息,至今还萦绕在世人耳畔。
可如今,那个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帝王,终究还是化作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
宫中的缟素还未完全铺开,新帝李亨的病榻前又挤满了御医。
自从收复长安、从灵武还驾以来,李亨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
安史之乱的烽火熬干了他的心血,朝堂上的暗流耗尽了他的精神,如今父皇骤崩的消息,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月十八日,距离李隆基驾崩不过十三天,大明宫紫宸殿内再次传出噩耗——肃宗李亨崩于病榻之上。
短短半月之内,两位帝王相继离世,长安城的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皇城之外,有人掩面而泣,有人低声哀叹,更多的人则是茫然四顾。
他们记得开元年间的富庶:斗米不过三五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西域的胡商牵着骆驼穿梭在西市,江南的漕船载着绫罗绸缎驶入广运门。
可如今呢?叛军余孽仍在河北肆虐,吐蕃的骑兵时不时袭扰河西,就连长安城的粮价,也比开元年间翻了十倍不止。
这座曾经象征着盛世繁华的帝都,如今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没有谁真的想看到大唐亡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蹲在墙角,手里攥着一块早已磨平棱角的长安城砖。
他年轻时曾在将作监当差,参与过兴庆宫的修缮,亲眼见过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的盛景。
可如今,沉香亭的雕梁画栋早已蒙尘,杨贵妃的坟茔在马嵬坡下荒芜,就连他亲手砌过的宫墙,也在战乱中添了无数道裂痕。
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是啊,就算大唐如今千疮百孔,可它依旧是支撑着千万百姓活下去的念想——那是科举士子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是戍边将士心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寻常百姓记忆里的“稻米流脂粟米白”。
就在朝野上下沉浸在双重国丧的悲痛中时,一道身影悄然走到了前台——齐先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46章裂土封王(第2/2页)
没人知道他到底是谁,他身着素色朝服,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之下,目光平静地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
“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先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肃宗皇帝遗诏,传位于广平王李豫,即日登基。”
话音落下,内侍搀扶着身着孝服的李豫走上丹陛。
这位新帝年近四十,眉宇间带着几分肃宗的温厚,却也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怯懦。
他看着阶下密密麻麻的官员,又看了看身旁神色淡然的齐先生,终究还是垂下了眼睑,任由内侍将皇冠戴在自己的头上。
没有人注意到,当皇冠的珠帘垂落在李豫眼前时,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了一下——那是权力的象征,可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权力早已被齐先生握在了手中。
登基大典草草结束,李豫回到后宫,看着空荡荡的寝殿,只觉得一阵无力。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随父出征灵武,也曾有过“澄清天下”的抱负,可如今,他就像一个被线操控的木偶,一举一动都要听从齐先生的安排。
朝堂之上,宰相由齐先生的心腹担任,禁军统领是齐先生的旧部,就连各地藩镇的奏报,也要先经过齐先生的府邸,才能送到他的御案前。
他想提拔一位曾随自己平定叛军的将领,可奏疏递上去不过半日,就被齐先生以“资历尚浅”为由驳回,那位将领还被调离了长安,派往了偏远的黔中。
从那以后,李豫便再也没有主动提出过任何朝政主张——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不过是齐先生摆在台面上的幌子。
齐先生显然不在乎李豫的感受,他此刻正站在政事堂的地图前,目光紧锁着河北、河东的藩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军,朝廷不得不赋予各地节度使更大的权力,如今叛军虽已势微,可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却成了尾大不掉的隐患。
他们掌控着辖区内的军政、民政、财政,甚至可以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名义上是大唐的藩臣,实际上却如同割据一方的诸侯。此前肃宗曾试图削弱藩镇权力,可刚一动手,就引发了李怀仙、田承嗣等节度使的不满,河北之地再次动荡,朝廷不得不派兵镇压,反而消耗了更多的国力。
“既然节制不了,不如索性顺水推舟。”齐先生手指在地图上轻轻一点,对着身旁的宰相说道,“他们想要权力,朝廷就给他们权力;他们想要土地,朝廷就给他们土地——但前提是,他们要为大唐做事。”
几天后,一道圣旨从长安传出,震惊了朝野上下——朝廷正式承认各镇节度使对辖区内军政、民政、财政的控制权,不仅如此,还将原本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部分州县,划归给实力较强的节度使。
更令人咋舌的是,圣旨中明确规定:“各镇节度使对外出兵,若能大破蛮夷、拓土开疆者,不论出身,皆可裂土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