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永徽元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永徽元年的晨钟在长安城上空回荡,春风掠过朱雀大街巍峨的城楼。
    当宫人将镌刻着“乾武“年号的旧匾额缓缓卸下时,木榫与青砖碰撞出沉闷声响,惊起檐角栖息的寒鸦,扑棱棱飞向铅灰色的天际。
    这一刻,历经二十年的乾武时代彻底画上句点,而新的年号“永徽“正被金漆匠人们精心描绘,朱红底色尚未乾透,便已沾染了朝堂更迭的风云气息。
    乾武二十年的元日,本该是钟鼓齐鸣的盛典。
    可李治独坐龙椅,望着空荡荡的丹陛,李承乾的身影在记忆中挥之不去。
    那个曾与他同乘竹马的兄长,走在了这一年。
    当司礼官奏请按例举办元日大典时,李治沉吟良久后,沙哑着嗓音道:“罢了。“
    殿外的爆竹声丶百姓的欢呼,都被隔绝在厚重的宫门之外,唯有烛泪顺着盘龙柱缓缓滴落,凝结成冰。
    这一年,李治以雷霆之势展开官员大换血。
    宣政殿内,官员们站着瑟瑟发抖,看着自己的名字被朱笔重重勾去。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东京的新锐官员——曾在漕运改革中立下奇功的刘仁轨执掌工部,深谙西域风土的裴行俭调㣉鸿胪寺,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路擢升的李义府,竟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当宣读圣旨任命时,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有人偷偷望向阶下那个清瘦的中年男子,见他身着崭新的紫袍,却面色凝重,掌心早已被指甲掐出深深的血痕。
    李炜的告老还乡,为这场权力更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这位历经太宗丶高宗丶英宗三朝的四朝元老,拄着斑竹拐杖颤巍巍走到李治面前,浑浊的老眼里泛起泪光:“老臣追随先帝於九泉之下,愿为陛下守护乾陵龙脉。“
    李治亲自将他扶起,瞥见老人官服下摆露出的补丁——那是钱武初年间的旧物,历经数十载仍不舍得更换。
    次日,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自发为这位清廉的老臣送行,队伍从朱雀门一直蜿蜒到灞桥,马车扬起的尘土中,不知多少人红了眼眶。
    李义府的新官上任却没有这般温情。
    深夜的户部,油灯在风中摇曳,案头堆积的账册几乎遮住了他的脸。
    当最後一摞文书被推开时,窗外已泛起鱼肚白。
    李义府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望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军费开支清单——李治不仅要将国库七成财赋投㣉军备,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徵兵。
    陕西道的加急军报显示,当地青壮几乎被徵调一空,甚至出现了“三丁抽二,五丁抽三“的严苛政策。
    长安东商场的酒肆里,百姓们围炉议论纷纷。
    “听说并州的铁匠铺都被官府征了,日夜打造陌刀!“
    卖胡饼的老汉压低声音,“我那侄儿才十七岁,前日也被里正带走了...“
    说书人惊堂木一拍,说起太宗年间的贞观盛世,却被客人嗤笑打断:“如今这是穷兵黩武!好好的太平日子,非要打什麽仗?“
    这些议论很快通过密折传到宫中,李治却只是冷笑,将奏摺投㣉炭盆。
    跳动的火苗映照着西域地图上的红线,那是他亲手标注的进军路线,直指阿拉伯帝国的边界。
     此时的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正在王宫内踱步。
    穹顶垂下的水晶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波斯地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十年前被迫向大唐进贡半数国库的屈辱协议,此刻正被他攥在手中,羊皮纸边缘已被指甲掐出裂痕。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
    “每年用百姓的血汗钱换来的喘息之机,也该到头了!“
    他将协议摔在地上。
    维尔齐(首相)苏苏利亚捡起协议,小心翼翼地抚平褶皱:“陛下,大唐此次来势汹汹。”
    “我们必须联合一切力量。“
    他展开一卷泛黄的羊皮地图,指尖划过天竺与欧罗巴:“天竺与大唐有旧怨,当年王玄策被劫,唐军攻列印度,烧杀抢掠无数。”
    “而欧罗巴诸国对东方的丝绸丶香料垂涎已久,若许以通商特权...“
    穆阿维叶一世突然打断他:“你以为天竺会忘记,是谁打开城门放唐军过境?“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
    “当年阿里执政时,为了所谓的扩张,竟弃百姓於唐军铁骑之下!如今,我们只能靠自己!“
    为了和平,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穆阿维叶不认为大唐会和他们阿拉伯帝国过家家。
    他们的领土和大唐接轨。
    打,是迟早的事情,而他们阿拉伯,也早就做好了亡国的准备。
    但是他们阿拉伯帝国,也不是软柿子,大唐想要打,那他们也要让大唐崩下一颗牙来。
    阿拉伯帝国的维尔齐苏苏利亚看着穆阿维叶。
    “苏苏利亚,他们会帮我们吗?我听说,天竺并不恨大唐,他们会帮我们吗?”
    穆阿维叶看着苏苏利亚,眼中露出沉思。
    天竺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哪怕唐军烧杀抢掠,可天竺无人不感谢唐军,穆阿维叶不认为天竺会帮着他们打唐军。
    在他心中,天竺没帮着唐军里应外合打他们就不错了!
    自从穆阿维叶一世执政后,阿拉伯帝国的工匠们日夜钻研火器。
    底格里斯河畔的工坊内,青铜熔炉日夜不熄,呛人的烟雾笼罩着整个城区。
    当第一尊仿制的大唐火铳试射失败,炸得工坊满目疮痍时,穆阿维叶一世却盯着满地碎片大笑:“至少我们知道了,大唐的火器绝非神物!“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改进,新制的火器射程丶精准度都远不及大唐,这让他在接到埃米尔被唐军斩杀的密报时,只能捏着染血的信笺,默默将怒火咽回腹中。
    而在长安,李义府的处境愈发艰难。
    各州府催缴钱粮的文书雪片般飞来,却抵不过无底洞般的消耗。
    他曾深夜求见李治,却在宫门外听到里面传来铁铳试射的轰鸣。
    透过门缝望去,只见李治手持新制的火铳,眼神炽热如焰:“朕要用这火器,开万世太平!”
    李义府退下时,踉跄着扶住宫墙。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