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人才战略(15.2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部的整体效率,还成功塑造了公司文化的核心——能力与合作并重,绩效与结果挂钩。
    在这一过程中,李凡深刻认识到:改革,尤其是职级体系的改革,不仅是对企业结构的优化,更是对公司文化的塑造。
    而只有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
    随着星联集团职级体系逐渐落地,员工们对新机制的适应,也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李凡设计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成为了这个体系中,最具挑战性与创新性的部分,而这也带来了更多的职场碰撞与故事。
    李凡提出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一方面是为了打破原有的部门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多元化能力与创新思维。
    通过跨部门的工作,员工不仅能够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还能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机会。
    然而,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很多员工,尤其是那些长期在一个部门扎根的核心人员,面对跨部门合作时,常常感到不适应和排斥。
    技术部门的老员工们,更是对这种“跨界”合作心存疑虑。
    他们认为自己在技术上的深耕,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部门的“外行人”,根本无法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
    “跨部门合作,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大家能真正达到共识吗?”
    “说白了,技术部的产品设计,和市场部的销售策略是两码事。”
    技术部经理李凯的一番话,在公司内部传得沸沸扬扬,他的话虽然直接,却不无道理。
    对于一部分技术精英来说,跨部门合作的实质,不过是“为了配合其他部门,而牺牲自己的专业性”。
    然而,李凡并没有因此放弃。
    他深知,单纯的专业深耕,在如今这个时代,无法带来长久的竞争力,跨部门协作与人才流动,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跨部门合作的真正考验,出现在了一场由“技术部与市场部”联合举办的产品发布会前。
    市场部希望借助技术部的支持,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家居产品。
    而技术部则要求在产品设计上,做出更高规格的硬件配备。
    但市场部却认为成本过高,用户需求也不见得能支撑这一设计。
    “如果我们继续按照高端路线走,价格就不能再降,普通用户根本买不起。”
    市场部的销售总监林薇薇话音刚落,技术部的李凯便反驳道:
    “你们根本不了解技术的难度,想要让这款产品从市场上脱颖而出,只有通过高配置,才有可能引发用户的兴趣。”
    这场争论,几乎让整个产品会议陷入僵局,双方不仅在价格、配置上无法达成一致。
    甚至在项目的核心目标上,也产生了巨大分歧。
    李凡知道后,明白这也是一个好机会,所以立即召集了双方的负责人进行紧急会议。
    “你们不妨先冷静下来,我希望你们从用户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地推崇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性。”
    李凡的话语虽然平淡,但却有一种无法忽视的威严。
    他强调道:“跨部门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各自的不足,更是为了通过汇聚各方智慧,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李凡的言辞虽然简短,却瞬间打破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隔阂。
    在随后的讨论中,李凡引导两方从不同角度,审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市场潜力。
    并要求双方在产品定位、功能设计与目标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终,技术部和市场部达成了一致意见:将产品定位为中高端市场,增加一些智能功能以吸引年轻人,但在价格上略作调整,保证它能够进入更多家庭。
    这一突破性的决策,不仅解决了产品定位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部和市场部员工的合作意愿。
    虽然在此过程中,双方有过激烈争论,但正是这种冲突与碰撞,最终为星联带来了更好的产品方案。
    随着跨部门合作的深入推进,李凡发现,单纯依靠会议和讨论来推动合作的效果有限。
    如何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跨部门合作的价值,尤其是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李凡决定采取一项更为直接的措施——人才流动机制。
    他要求各个部门,定期选派一些具有潜力的核心员工,参与到其他部门的工作中去。
    这个人才流动计划,不仅让员工有机会接触到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还能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在李凡看来,人才的流动和经验的交流,才能真正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推动公司内部的协同作战。
    李凡特别重视这一机制的实施,他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