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庞大的科研团队和学术资源,也能够为《星联科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
然而,李凡知道,选择合作伙伴,不仅仅是要看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声誉,更多的还要考虑与他们的科研方向和目标的契合度。
他深知,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与那些具备未来科技前瞻视角的机构合作,才能让《星联科学》成为真正引领科技创新潮流的学术平台。
在确定了合作目标之后,李凡随即组织了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接洽和谈判。
谈判的复杂性,超出了他的预期。
尽管他在商业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这些顶级学术机构的合作,涉及到的利益、学术自由,以及期刊内容的独立性等问题,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凡深知,学术界的科研人员,最为看重的是学术自由。
他们关注的不仅是金钱利益,更重要的是自己研究方向的独立性和成果的公正性。
为了让谈判顺利进行,他决定采取更加细致的策略,确保利益的平衡,并设立一个长期合作框架。
首先,李凡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谈判,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顺利。
MIT的科研团队,对星联的商业背景持怀疑态度,认为星联的科技产业化倾向,可能会对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造成影响。
李凡深知,MIT是全球最为顶尖的科研机构之一,任何妥协都可能会影响期刊的声誉。
因此,他亲自前往美国,与MIT的多位教授和领导层,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在这次交流中,李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
“我们不要求任何学术研究被产业化,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星联科学》这一平台,让MIT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应用的机会。”
“我们将严格确保期刊的独立性,并为每一篇科研成果,提供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承诺,MIT在期刊中的贡献,将不会受到任何商业利益的干扰。”
通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沟通,李凡最终获得了MIT的支持,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MIT将定期向《星联科学》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派遣教授担任期刊的顾问和编辑委员会成员。
在国内高校的谈判中,李凡面临的挑战则稍显不同。
京华大学和帝都大学虽然对于合作的意愿较高,但他们同样十分关注期刊的学术独立性。
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李凡决定为这些高校,提供更多的主动权和参与感。
在与京华大学和帝都大学的合作中,李凡提出了联合编辑机制。
即每期期刊都会邀请这些高校的顶级学者,参与期刊内容的选题、审稿及编辑工作。
并保证他们的学术成果,在期刊中得到优先展示。
与此同时,李凡还提出了一个让这些高校颇为感兴趣的提案——联合举办科研论坛与学术峰会。
这一提案,不仅能帮助高校提升其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也能为《星联科学》,带来更多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和创新思维。
李凡深知,《星联科学》期刊的长期成功,离不开全球学术资源的持续输入,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因此,除了MIT、京华大学和帝都大学,他还决定向全球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伸出橄榄枝。
他特别关注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以及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在粒子物理、量子计算和先进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在与CERN的谈判中,李凡明确提出了期刊的国际合作战略。
希望通过与CERN的合作,不仅能获得粒子物理等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还能推动量子计算和能源创新的研究合作。
CERN的领导层,对李凡的提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同意派遣一名代表进入《星联科学》的编辑委员会,定期分享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样,在与东京大学的谈判中,李凡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合作模式——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
东京大学在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研究,使其成为李凡合作的又一个重要对象。
他计划通过《星联科学》期刊,将东京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与星联的技术平台进行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
几个月的谈判终于进入了收尾阶段,李凡和他的团队,成功与多个顶级学术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
《星联科学》的国际合作网络,开始初具规模。
在签署协议的那一天,李凡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但他也明白,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工作才是最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