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扩展逻辑(12.4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着远处发电站的框架,在夜色中逐渐成形。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这座城市未来的样子——光伏板如同金色的田野,储能设备高耸如山,整个地区因新能源而焕发活力。
    “这片荒凉的土地,终会因为科技而重生。”他低声喃喃,仿佛在对自己承诺。
    -----------------
    秋日清晨,阳光洒在深市星联总部的会议室内。
    李凡正与团队,讨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星联与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计划。
    “各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头,而地方经济是技术应用的土壤。”李凡站在白板前,手中的笔划出了一条箭头,连接起“高校”与“产业”。
    “如果我们想在全国扩展计划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打通技术研发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而这个关键环节,离不开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
    他顿了一顿,环视全场,补充道:“简单说,我们要让知识,不再只是论文里的文字,而是工厂里的机器。”
    星联的全国布局,已经进入深水区,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需要慎之又慎。
    毕竟,不同地区的科研实力、行业专长和资源禀赋差异明显,选择错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筛选标准】
    李凡指着会议室屏幕上的一张全国高校分布图,清晰地划出了三个标准:
    1、技术相关性:合作高校,是否在星联的业务领域上有优势。
    2、地域匹配度:高校所在地,是否与星联的扩展区域重合,方便资源调配。
    3、长期潜力:科研团队,是否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能力。
    【备选名单】
    经过筛选,李凡的团队确定了几所目标高校和科研机构:
    1、中部地区某知名理工大学,擅长储能技术研究。
    2、西北某矿业大学,在能源开发和矿山转型领域有丰富经验。
    3、东南沿海某重点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成果显著。
    “这些高校看起来不错。”李凡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合作理由。”
    -----------------
    在星联的推动下,李凡亲自带队,前往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洽谈。
    【中部理工大学:储能技术的联合实验室】
    李凡来到中部某理工大学的新能源研究中心,受到了校长和科研团队的热烈欢迎。
    在实验室里,一台最新研发的固态电池设备,吸引了他的注意。
    “李总,这台设备是我们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开发的,能量密度比现有产品高出20%。”一位教授介绍道。
    李凡笑了笑,说道:“这台设备让我很有信心。”
    “如果我们合作,我希望能以它为基础,设立一个‘储能技术联合实验室’,星联提供资金支持和应用场景,贵校负责技术研发,如何?”
    校长略作思考,答道:“联合实验室是个好主意,但我们也希望在知识产权归属上,有明确的约定。”
    李凡点点头:“知识产权,可以按项目贡献比例共享,星联负责市场化应用,收益也会按比例分成。”
    “我们要的,是长期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
    双方很快敲定了合作框架协议。
    【西北矿业大学:传统矿山的未来实验室】
    来到西北矿业大学时,李凡直言不讳:“我们看中的,是贵校在传统能源转型中的深厚积累。”
    “希望能与贵校合作,将老旧矿山,改造为氢能储备基地,探索传统产业的新能源转型之路。”
    校方代表兴奋地说:“这正是我们希望推动的方向。如果有星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我们完全可以共同完成这一目标。”
    李凡当场拍板:“好,那我们就合作建立一个‘未来矿山实验室’,星联提供场地和设备资金,贵校负责技术研发,咱们一起把这件事做成全国示范。”
    【东南沿海重点大学:智能制造研究中心】
    东南沿海的这所高校,以智能制造见长,校方代表对星联的合作提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李总,我们的团队,已经研发了几款智能工业机器人,可以用于大规模制造生产线的优化。”校方教授说道。
    李凡看了演示视频,点头表示认可:“机器人技术,确实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专注于开发适合不同产业链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教授握住李凡的手,激动地说:“能和星联合作,是我们的荣幸。这个研究中心,一定会成为全国的标杆!”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