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刘备:我就离开几天,先生便干出这么大的事来?(求追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连带着甘宁、荀攸、许劭等也一并请来。
    庖人开始上菜,主菜有炖肉、蒸蛋、蒸鱼等。
    酒过半巡,菜过五味。
    众人饱足酒食之后,李翊又单独找到刘备叙谈。
    “如今既有了薛州、甘宁等人的归附,加之子敬从荆州购得战船回来。”
    “水军建设一事,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有一件大事,仍需处理。”
    “主公可知是何事吗?”
    李翊循循善诱,问刘备道。
    刘备颔首,捋着胡须思考。
    如今对外,青州、兖州、豫州的局势暂时还算稳定。
    袁术这一路兵马也被退却,暂时不敢再来进犯。
    至于对内,水军建设一事已经提上了日程。
    太史慈也已经出海去往辽东购置战马,交好公孙度,为未来建设骑兵部队做足准备。
    薛州等人的归附,连带着其所积累的赀财,也似嫁妆一般入了徐州府库。
    这些事都极大增强了徐州的硬实力。
    这些事当然都算得上是好事。
    不过这些好事,似乎都加剧了一个问题。
    就是增加了口粮负担。
    徐州有精盐贸易,钱有的是。
    田地只有那么多,每年生产的粮食有限。
    至于打仗缴获的粮食,毕竟属于旁门左道,算不得长久之计。
    太史慈买得战马,大规模畜养需要耗费大量粮食。
    薛州等人的归附,增加的人口,也需要粮食。
    甚至打仗对外输出,也要耗费大量粮食。
    几场战事下来,徐州去岁储备的粮食差不多也要见底了。
    毕竟光赏赐将士,就耗费了大量钱粮。
    如果不是中间有袁绍袁谭父子,包括薛州这边抄的家底回了口血。
    谁家能够像刘备这样折腾?
    不过每当徐州钱粮捉襟见肘时,李翊总是能想出办法给老刘兜底。
    叫老刘好不欢喜。
    如今随着粮食压力愈发增大,李翊便开始郑重和刘备讨论关于屯田的问题了。
    徐州多平原,非常适合屯田的。
    陶谦在任时,就已经证明了徐州的生产力绝对能够养的起大量人口,甚至大量战马。
    去岁搞了一波屯田,已经初见成效。
    李翊认为现在政治局势基本稳定,是时候全州郡的推广了。
    这也有助于恢复徐州的生产力,弥补老曹打开的缺口。
    “军师认为除下邳治所之外,应该重点在哪里屯田?”
    刘备问出这个关键问题。
    下邳是徐州治所自然要资源倾斜。
    而徐州其他地方屯田,自然也得选一个适合的地方,进行资源倾斜。
    这里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土壤是否肥沃,还要考虑当地的政治环境,人口是否足备,自然环境是否适宜等等问题。
    “自然是广陵了。”
    李翊首推广陵。
    此地本身是平原,多河流湖泊,在适合种田不过。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