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卧龙战略:四路集团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建安十四年,春。
    江陵,都督府内熏香袅袅。
    诸葛亮手持羽扇,凝视西川地图忽道:
    “刘季玉败矣!亮以为这是一千载难逢之机。”
    扇柄轻点成都位置,“倘刘季玉不死,彼必向我荆州求援。...
    延熙五十年的庆典结束后,炎汉进入了更加稳定的发展阶段。然而,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外部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在刘禅的领导下,国策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
    ####外交新局:与东吴和曹魏的关系
    尽管炎汉内部一片繁荣景象,但与东吴和曹魏的关系始终是朝廷关注的重点。延熙五十二年,东吴孙权去世,其子孙亮继位。年轻的孙亮缺乏经验,导致东吴国内政局不稳。此时,国策院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外交策略??主动派遣使者前往建业,表达友好意愿,并提议重启两国间的和平谈判。
    这一举动起初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对,他们认为东吴不可信任。但刘禅力排众议,支持国策院的建议。他指出:“姜维谋主生前曾教导我们,治国之道在于审时度势。如今东吴内乱,正是我们争取和平、集中力量发展内政的大好时机。”最终,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炎汉与东吴达成了《江陵盟约》,约定互不侵犯,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贸易往来。
    与此同时,曹魏方面则表现得更为强势。司马懿掌权后,魏国对周边势力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态度。面对这种压力,国策院制定了“防御为主,伺机反击”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加强边境防线的建设;另一方面,秘密联络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寻求潜在盟友。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曹魏可能发动的进攻,为炎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与军事现代化
    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国策院将目光投向了科技领域。他们意识到,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巩固炎汉的优势地位。于是,朝廷设立了“工部研究院”,专门负责研究和推广各种实用技术。
    农业方面,除了之前推广的新型水车外,工部研究院还研发出了一种改良版的铁犁。这种铁犁结构简单却功能强大,能够更高效地翻耕土地,同时减少了人力消耗。此外,研究院还引进了南方的高产稻种,并通过实验优化种植方法,使得粮食产量再次大幅提升。
    军事领域同样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国策院组织了一批顶尖工匠和学者,共同开发新型武器装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连弩机”的发明。这种连弩机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支箭矢,射程远且精度高,极大地增强了炎汉步兵的远程打击能力。同时,骑兵部队也开始配备轻便但坚固的铠甲,使他们在战场上更加灵活而致命。
    ####文化传承:弘扬儒学与百家争鸣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策院进一步深化了文化领域的改革。他们认识到,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修养。因此,太学的教学内容被进一步丰富,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外,还增加了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
    这种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很快结出了硕果。许多年轻学子不再局限于单一学派,而是尝试融合不同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有一位名叫王越的学生,他结合儒家的仁义观念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治理理论。这套理论后来被应用于地方行政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外,国策院还鼓励民间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如辩论会、讲坛等。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思想交流,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触高端文化的机会。渐渐地,整个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追求知识为荣。
    ####环境保护: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策院开始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森林砍伐、河流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此,国策院提出了“绿色新政”,旨在倡导环保意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他们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无节制的采伐行为,并设立专门机构监督执行情况。其次,推广植树造林运动,号召全民参与绿化行动。几年下来,许多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另外,针对水资源保护,国策院设计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他们修建水库调节水量,防止旱涝灾害;同时清理河道垃圾,确保水质清洁。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也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延熙六十年的新起点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炎汉已经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成长为足以影响整个中原局势的强大帝国。延熙六十年,正值姜维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刘禅决定举行一场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