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37章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第1/2页)
    李翊试探性地抛出了橄榄枝。
    许褚与许定对视一眼。
    许定率先开口,说道:
    “我等兄弟又何尝不想立功于世,流芳于后?”
    “只恨此身低微,不能匡扶帝室,驱逐国贼耳!”
    虽然许氏也算地方豪族了。
    但跟隔壁曹氏、夏侯氏还是比不了,尤其在名望上。
    他们许家在地方再有势力,也终究只是市井小民的身份。
    而隔壁曹操呢?
    19岁就举了孝廉,成了洛阳北部尉。
    30岁出头,就成了西园八校尉,直属于皇帝,只听命于天子一人。
    而曹操之所以能位居如此高位,仅仅是因为他写了一篇作文:
    ——《我的太尉父亲》
    人比人真的会气死人。
    许褚向来寡言,但闻得兄长如此说话,还是忍不住发出几句由衷的感慨。
    “我兄弟俩素爱兵事,只是若天下太平,百姓康居,边塞安宁……”
    “我等又何须学这劳什子武艺兵书?”
    “纵不得扬名于世,也好过每日与盗匪争斗。”
    许定点了点头,帮腔道:
    “我等百姓既在小民之位,虽难为天下谋,却可为乡土谋。”
    “是以聚集乡里宗室,修筑坞堡,抵御贼寇。”
    “每日磨炼武艺,时时砥砺自己,为的就是将来有用武之时。”
    李翊见此,当下也不再犹豫,果断伸出橄榄枝。
    “两位兄长既有如此豪情壮志,何不随我一同跟随刘将军。”
    “征战天下,救护苍生?”
    “事若济,小则可以立功封侯,荣妻荫子。”
    “大则保境安民,匡扶王室,万世留名!”
    许定、许褚闻言,俱是喜出望外。
    赶忙离席,躬身拜道:
    “李先生之言,正是我兄弟二人心中所想。”
    “非是我等不思报国,实乃是报国无门。”
    “今我等宗室商议,若蒙刘将军不弃,我等愿意投身于刘将军麾下。”
    李翊大喜,手执二人手道:
    “两位兄长若是愿意投效徐州,则是邀天之幸!”
    “我代刘将军谢过二位!”
    许氏兄弟连忙还礼,皆表示愿意为了刘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酒宴过后,
    许定联络许氏其余宗老,一同敲定归顺徐州的具体细节章程。
    然后许定及其余比较有名望的宗老,向李翊献上一碟书札。
    里面记录了坞堡中的人口、土地、粮食、牲畜、军械等等。
    记录之详细,全无保留。
    这是许氏在表忠心。
    李翊收下书札,重赏许定及几位宗老。
    又命军士拿出此前缴获的耕牛牲畜,绢帛金银,分赐给剩下许氏有名望的宗老。
    宗室各长老在拿了李翊的好处后,知李翊乃良善厚道之人。
    许氏跟着他,肯定吃不了亏。
    于是再无顾忌,纷纷向李翊投诚。
    李翊安顿好许氏众人,又差人修书一封,寄给南方剿贼的刘备。
    跟他言说了谯县坞堡的事。
    刘备南下后,一路急行军,甚至都没有到固始,就追上了黄邵。
    黄邵仓促应战,为刘备所破。
    关公突入阵中,阵斩了黄邵。
    剩下黄巾余众,四散逃了大半。
    未能逃走的,则纷纷向刘备投诚。
    刘备将众人安顿好,分赐粮秣。
    黄巾诸贼无不感恩戴德,纷纷表示再不敢与刘将军作对了。
    刘备又问众人是否愿意跟随他,回沛国去。
    若是愿意,他可以给他们田地耕种。
    众人感念刘备之德,纷纷表示愿意。
    刘备欣然纳之。
    他倒也没说要把这群黄巾兵迁到徐州去,也是不想让他们背井离乡。
    只说让他们去沛国,仍是留在豫州。
    在纳了黄巾贼后,又得了李翊书信,刘备便领着关羽、徐晃北上,往谯县坞堡去了。
    由于军中多了不少黄巾贼,行军速度也慢了不少。
    李翊一连在坞堡等了数日,这才等到刘备来。
    这几天他在坞堡,陪着许褚等人操练兵马,交流练兵经验。
    李翊从中也跟着学了不少。
    随后,李翊将许氏兄弟介绍给刘备。
    刘备闻说后大喜,即拜了许定为校尉,许褚为都尉。
    “今贼寇已定,又掳了不少黄巾贼,可回徐州去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颔首,说道:
    “此次南下不仅收获大量财帛金银,还笼络了许氏,已经超额完成翊此前定下的任务。”
    “咱们可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